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胡是常用的大宗药材,具有抗肿瘤、保肝、解热等疗效,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按其性状不同,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柴胡属植物众多,分布广泛,在产地均作柴胡药用,造成柴胡药材的品种混杂问题十分严重。柴胡的药源一直以野生为主,但近年来野生资源减少,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栽培柴胡。对于栽培品的质量需作系统研究,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对柴胡饮片的研究较少,亟待提出质量标准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有效。《《中国药典》》2005年版对柴胡的质量指标不完善,应考虑结合柴胡皂苷等指标,以更加全面、真实的体现柴胡的质量。针对以上问题,作者从北方地区收集了百余份柴胡药材及饮片样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这些柴胡样品进行了品种鉴别和质量研究,为完善柴胡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了参考。具体的实验方法与结果如下:(1)经过商品来源调查,市场上的主流品种为北柴胡,狭叶柴胡较少见;南柴胡类药材中狭叶柴胡极少,锥叶柴胡和线叶柴胡所占比例较大。(2)将性状鉴别与显微鉴别方法相结合,对柴胡样品进行品种鉴别。结果如下:①栽培北柴胡与野生北柴胡在性状及显微上均有较大区别,易于区分,应考虑在药典的性状鉴别项有所体现;②狭叶柴胡、锥叶柴胡与线叶柴胡在性状及显微上的区别不大,非常容易混淆,在市场上多混作南柴胡出售。从显微试验结果来看,横切面上木栓层的薄厚和木质部纤维的多少在品种鉴定上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建议药典的鉴别项收录横切面显微。(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柴胡项下规定,供试品中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不得少于11.0%。按药典方法测定柴胡样品的浸出物含量,结果如下:①野生北柴胡的浸出物平均含量为16.5±3.24%,含量最高的为22.6%,合格率为97.6%;②栽培北柴胡的浸出物平均含量为15.6±3.51%,含量最高的为21.7%,合格率为89.3%;③南柴胡的浸出物平均含量为25.9±4.79%,含量最高的为30.2%,合格率为100%;④锥叶柴胡的浸出物平均含量为24.39±3.79%,含量最高的为31.6%,合格率为100%;⑤线叶柴胡的浸出物平均含量为25.5±3.26%,含量最高的为28.6%,合格率为100%;⑥柴胡饮片的浸出物平均含量为13.6±4.11%,含量最高的为20.3%,合格率为70.0%。在浸出物含量方面,野生北柴胡与栽培北柴胡无显著性差异;狭叶柴胡与锥叶柴胡、线叶柴胡无显著性差异;南柴胡的浸出物含量较北柴胡高近10%。(4)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柴胡样品的皂苷含量结果如下:①野生北柴胡的柴胡皂苷c、a、d含量分别为0.50%、1.90%、1.73%;②栽培北柴胡的柴胡皂苷c、a、d含量分别为0.55%、2.35%、2.27%;③南柴胡的柴胡皂苷c、d含量分别为0.15%、0.29%;④锥叶柴胡的柴胡皂苷c、d含量分别为0.15%、0.26%;⑤线叶柴胡的柴胡皂苷c、d含量分别为0.48%、1.13%;⑥柴胡饮片的皂苷c、a、d的含量分别为0.41%、1.17%、1.30%。⑦比较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与总皂苷的比值,发现北柴胡基本符合以下规律,即皂苷c%:皂苷a%:皂苷d%=6:23:21。综上所述栽培北柴胡皂苷含量较野生北柴胡高;南柴胡和锥叶柴胡的皂苷含量较低;线叶柴胡的皂苷含量较高。比较柴胡样品的浸出物含量与皂苷含量,发现两者没有相关性,所以应增加皂苷含量这一质量控制指标。(5)确定柴胡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条件,分别建立了野生北柴胡、栽培北柴胡、狭叶柴胡、锥叶柴胡及线叶柴胡的HPLC指纹图谱,归属了其中的3个主要皂苷成分。这几个品种的HPLC指纹图谱各自不同,可进行品种鉴别。并且在此HPLC指纹图谱条件下,可同时对柴胡皂苷c、a、d进行含量测定。(6)运用气-质联用技术对柴胡的挥发油进行分析,结果如下:①挥发油收油率分别为野生北柴胡0.15%、栽培北柴胡0.10%、狭叶柴胡0.18%、锥叶柴胡0.26%、线叶柴胡0.27%;②各品种柴胡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分别为:野生北柴胡--2-正戊基呋喃30.11%,罗汉柏烯11.17%,正庚醛7.99%;栽培北柴胡--乙酸乙酯21.59%,保留时间为17.67(未确定)16.82%,(R)-1-甲基-4-(1,2,2-三甲基)-环戊烷-苯4.73%;南柴胡--乙酸癸酯27.43%,正十二醇7.94%,正癸醇5.41%;锥叶柴胡--(反,反)-2,4-癸二烯醛14.09%,2-正戊基呋喃9.16%,正十二醇6.5%;线叶柴胡--苯乙酮8.68%,十六烷酸7.46%,N-苯基-2-萘胺5.81%;③栽培北柴胡与野生北柴胡的挥发油中有16种相同的成分,这16种成分占栽培北柴胡挥发油总量的50.93%,占野生北柴胡挥发油总量的65.12%;④狭叶柴胡与野生北柴胡的挥发油中有9种相同的成分,这9种成分占狭叶柴胡挥发油总量的19.78%,占野生北柴胡挥发油总量的20.52%;⑤锥叶柴胡与狭叶柴胡的挥发油中有11种相同的成分,这11种成分占狭叶柴胡挥发油总量的27.74%,占锥叶柴胡挥发油总量的47.53%;⑥线叶柴胡与狭叶柴胡的挥发油中有7种相同的成分,这7种成分占狭叶柴胡挥发油总量的13.28%,占线叶柴胡挥发油总量的26.8%;⑦五份柴胡样品挥发油共有的成分仅有4种,说明不同品种柴胡的挥发油组分均具有其特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为北柴胡,通过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测定浸出物和皂苷含量、建立HPLC指纹图谱、气-质联用分析挥发油等方法,发现栽培北柴胡与野生北柴虽然在性状及显微上有较明显区别,但在浸出物及皂苷含量、HPLC指纹图谱方面差别不大;而在挥发油的含量及组分方面有一定差异。所以栽培柴胡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和经济价值。建议药典的鉴别和质量控制指标对栽培柴胡有所体现,并增加显微鉴别、皂苷含量测定和HPLC指纹图谱部分的内容。根据本次试验,北柴胡浸出物含量为15.6%,柴胡皂苷c、a、d含量分别为0.50%、1.90%、1.73%。对产地为陕西、山西、河北、甘肃的北柴胡分别进行研究,发现在浸出物及皂苷含量方面无显著差异,表明产地对柴胡的质量影响不大。狭叶柴胡在市场上较少见。在性状、显微、浸出物及皂苷含量、HPLC指纹图谱和挥发油含量及组分上与北柴胡均有较大差异,建议对南北柴胡的质量分别进行控制。根据本试验,南柴胡浸出物含量为25.9%,皂苷c、d含量分别为0.15%、0.29%。市场上的柴胡饮片品种主要为北柴胡,浸出物含量为13.6%,皂苷c、a、d的含量分别为0.41%、1.17%、1.30%。锥叶柴胡和线叶柴胡在市场上作南柴胡用,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试验表明在浸出物及皂苷含量、指纹图谱和挥发油的含量及组分上锥叶柴胡和线叶柴胡与南柴胡接近,可作为药用资源进行开发。根据本实验结果,作者对药典的柴胡质量标准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起草了锥叶柴胡和线叶柴胡的质量标准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