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古今文献中含有黄芩的方剂进行检索,收集其对应的主病、症状、用量等信息,探讨黄芩的功效与用量关系,分析其临床应用规律,为临床准确使用该药提供理论依据,为现代药理毒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文献来源古代部分,使用《中华医典》,参考《中药学》《方剂学》《中医文献学》收集文献共计16部,分别是:《外台秘要》《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丹溪心法》《兰室秘藏》《卫生宝鉴》《奇效良方》《普济方》《成方切用》《石室秘录》《辨证录》《吴鞠通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张聿青医案》。经过筛选,收集出符合要求的古代黄芩方剂737首。现代部分,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上利用高级检索功能,主题定为“黄芩”,对近现代5年文献进行检索,时间范围2014年1月1日到2019年1月1日,共计得到文献4873篇,经过筛选,再进行文献纳入,最后在文档中收集统计到方剂688首。2.历代本草学文献将各个历史朝代中,含黄芩的本草学医书、医籍文献进行搜集,探索其历代医家所论之功效与应用。文献包括:《本草正》《神农本草经》《日华子诸家本草》《本草正义》《本草求真》《本草新编》《本草易读》《本草辑要》《药性论》《临证指南医案》《景岳全书》《本经逢原》《名医别录》《药类法象》《本草备要》《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助读》《神农本草经疏》《本草经解》《新修本草》《瑞竹堂经验方》《本草从新》《本草经集注》《本草图经》《汤液本草》《本草发挥》《本草纲目》《滇南本草》《本草蒙筌》《雷公炮制药性解》《本草乘雅半偈》《本草汇言》《本经疏证》《本经逢原》《得配本草》《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本草便读》《本草分经》《本草崇原》《神农本草经读》《本草思辨录》《药性辑要》《本草概要》《药征及药征续编》。3.数据统计方法在Win8平台,使用Excel将筛选出的符合要求的方药进行数据库输入,用Excel筛选出关键词,最后将Excel导入统计软件SPSS17.0将之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古代医家运用黄芩治疗的主病有:伤寒、风邪、斑疹疮疡、诸热、疫疠、温病、妊娠诸疾、虚损、脚气、痢疾、产后诸疾、痰湿、妇人诸疾、黄疸、淋证、痹证、消渴、虚寒、水病等。古代文献中,黄芩治疗的主症有:疼痛、发热、痞满、烦闷、半身不遂、闭塞、出血、泻痢、呕吐、干渴、咳嗽、水肿、食欲不振、不寐、饮食不下、厥冷、发黄、惊悸、奔豚、饮食不消、胎动不安。737首古代方剂中,古代医家用黄芩每日用量总体平均数为19.76g,5.63g到27.60g是古医家用黄芩总体常用每日用量范围。其中金元时代常用的每日用量范围为4.13g-9.78g,与2015版《药典》规定黄芩的汤剂用量3g-10g相对接近。不同疾病、不同症状时,古医家使用黄芩用量不同。比如针对水病、虚损、虚寒疾病时用量较小,而治疗脚气、诸热、风邪、伤寒、妇人诸疾等时其用量偏大。治疗水肿、食欲不振、饮食不下、惊悸、饮食不消时用量较小。而治疗烦闷、恶心呕吐、咳嗽、奔豚时用量偏大。现代医家运用黄芩治疗的疾病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痤疮、湿疹、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口腔溃疡、癫痫、白塞氏病、肠易激综合征。现代文献中,黄芩主治的症状有:口苦、痞满、发热、不寐、咳嗽、烦热、腹痛、泄泻、恶心呕吐、纳呆、胃痛、胁痛、嗳气、眩晕、汗出、吞酸、头痛。在现代医家所用的所有方中,用黄芩的常用量范围在10g-12g之间,主要黄芩用量是在以下三个值内:10g(48.26%)、15g(17.88%)、9g(10.90%)。688例现代病例,黄芩之主方中现代医家用黄芩剂量也有不同。用小柴胡汤时,黄芩的常用量范围为10g至12g,发热、恶心呕吐、烦热、痞满、口苦、腹痛、心悸及咳嗽等是其常用治疗症状。用半夏泻心汤时,黄芩的常用量范围为10g至15g,胃痛、痞满、眩晕、痹证、不寐、泄泻等是其常用治疗症状。用龙胆泻肝汤时,黄芩常用量是10g,耳鸣、带下、胁痛、不寐等是其常用治疗症状。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时,黄芩常用量范围为10g至12g,心悸、不寐、头痛、眩晕、谵语等是其常用治疗症状。葛根黄芩黄连汤时,黄芩的常用量范围为9g至15g,泄泻、腹痛、胃痛、吞酸是其常用治疗症状。结论:运用黄芩掌握药性是其关键,其功效和副反应的发挥均受其自身药性影响,运用得当,可发挥出泄热消痞、燥湿止利、降逆止呕等功效。若应用不当,其苦燥大寒损伤脾胃。临床应用中,把握黄芩的功效、副反应之关系是最大限度发挥其功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