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难题,由此导致的感染患者高死亡率需引起我们高度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提议,通过建立细菌耐药监测体系,从国家层面对细菌耐药形势进行监控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办法。自2006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成立以来,目前入网医疗单位扩充至一千余家,收集菌株信息超过150万。分析全国各地区的监测数据,获取各省份的菌群分布及药敏结果,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查阅相关文献可以获知,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已衍变为21世纪最危险的临床致病菌之一。结合药敏分析结果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探究其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和预后情况将是本研究的重点。通过PFGE及MLST等分型技术,对广东省内不同医院来源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明确血源性鲍曼不动杆菌的克隆分型,对于预防地区间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传播至关重要。第一部分:2012-2013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数据分析目的:了解2013年全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3级医院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情况,通过与2012年资料比较,明确全国的耐药特征。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自动化仪器对临床分离株作药敏试验。以2013年CLSI标准判断药敏结果。结果:2013年全国3级医院共收集细菌2014006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比为23%(462914/2014006),革兰阴性杆菌占比为77.0%(1551092/201400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34.0%和68.0%。未发现万古霉素中介株(VISA)或耐药株(VRSA)。2013年全国肺炎链球菌(非脑膜炎分离株)对青霉素耐药率为6.2%。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株的检出率全国为57.6%和33.9%。2013年全国对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最低的依次是米诺环素(23.5%)、头孢哌酮/舒巴坦(30.8%)和左氧氟沙星(43.2%)。与2012年资料相比,全国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已由46.9%增加至57.5%。结论:总体耐药形势虽有所改善但仍然相当严峻,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问题表现最为突出。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检出率的逐年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急需加强耐药性的监测以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合理运用。第二部分:2012-2013年广东省细菌耐药监测网数据分析目的:了解广东地区主要医院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方法:广东省64所医院临床分离菌采用MIC法及K-B法按统一方案进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按CLSI2013年版标准判断。结果:2013年1月至12月共收集广东省临床分离菌共94412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30.1%,革兰阴性杆菌占69.9%。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为36.2%。葡萄球菌属中甲氧西林耐药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其他测试药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测试药物的耐药率低于屎肠球菌,两者中均有少数万古霉素耐药株和利奈唑胺耐药株。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PRSP比例较高,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株分别为56.0%和38.7%。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高度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9.4%,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为55.3%。与2012相比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增加明显。结论:细菌耐药性严重,尤其是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构成严重威胁。合理选用抗菌药,加强感染控制措施是当务之急。第三部分:重症监护病房HAP合并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临床分析目的:探究重症监护病房HAP合并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细菌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90例鲍曼不动杆菌痰培养阳性的H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同时存在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分组,收集包括人口学资料、基础疾病、辅助检查、有创操作、APACHEⅡ评分和细菌耐药性等相关信息,通过t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确定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HAP合并血流感染组(简称血流组)的ICU入住天数(16±25.5,-4.175),机械通气总时间(9±19.5,-3.081),连续肾脏替代疗法(45.9%,4.498),中心静脉导管(100%,5.222),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25±9.5,-4.808),血清降钙素原(1.84±9.47,-3.801)等指标与对照组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象较对照组严重。结论: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等有创操作大大增加了HAP患者发生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风险;血清降钙素原、APACHE Ⅱ评分等指标对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ICU患者血行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患者病死率较高。第四部分:血源性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目的:分析广东地区医院血标本来源的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同源性,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结合脉冲场凝胶电泳和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对来自广东省不同医院的46株血源性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同源性调查,运用生物学软件BioNumerics将PFGE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应用eBURST软件绘制鲍曼不动杆菌进化图谱。结果:多位点序列分型显示46株血源性鲍曼不动杆菌分属9个ST型,其中ST195及ST457为最常见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显示46株细菌分为3个主克隆型,A型和B型又分别包含6个克隆亚型。结论:PFGE和MLST分型结果具有一致性,广东省存在医院之间鲍曼不动杆菌的水平传播现象,主要克隆分型为ST457和ST195,两者均属于CC92克隆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