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儿童文学的繁荣,关于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也发展迅速。国外,除了研究儿童文学创作以外,也开始重视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2000年出版的Translating for Children(作者:Riitta Oittinen)就是一本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中众多问题的专著。在国内,对于儿童文学的研究也同样取得巨大进展,有大量的专著问世,但这些书都是集中对儿童文学创作的研究,忽视了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即使有对其翻译进行研究的,也只是零散的文章,且大多是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儿童文学翻译,或者就只是探讨翻译某本儿童文学作品当中出现的问题,至今还没有一本系统的研究儿童文学翻译活动的专著。这是我国在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上的一个不足,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作者选择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研究。在谈到儿童文学时,人们经常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儿童文学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如果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那么就会妨碍对儿童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认识。本文把儿童文学翻译这一活动放在了审美再现的基点上来进行较为全面的观察,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艺术性,研究作为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客体,即文本的特殊性,以及在翻译中起重要作用的两个主体,同时提出了人们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即两个审美主体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现象,进而通过大量例证对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进行了说明。本文作者认为,儿童文学翻译同样具有艺术性,整个翻译活动实质上就是审美再现,因此要注意在这个审美再现中的各个要素,妥善处理其关系。论文探讨儿童文学文本的特点,它不仅具有文学性,并且由于是为儿童服务,所以还具有自身特点。论文进一步分析了两个审美主体的各自特点,尤其是运用接受理论的一些观点,揭示了作为成人的译者其阅读和表达都带有成人的特点。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经常被人们忽视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成人译者和儿童读者之间存在不协调,即成人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是一种“介入”行为,他的审美欣赏是更为理智的,他的表达是基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感受,甚至可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反应。论文强调如果译者忽略这样一个不协调,就会影响儿童文学的翻译,因此这个问题值得重视。为了解决存在于两个审美主体之间的不协调,论文提出解决的关键在于译者,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两个原则,即“对话”原则和“忠诚”原则。由于这个不协调的表现形式在于对原文文本审美因素的处理上面,因此,论文通过大量的译例分析如何处理原文本中的表象因素,即读者能直接可感的语言因素,如音位、词位、句位和修辞。论文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阐述了儿童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关系,说明儿童文学翻译活动在本质上正是审美再现的过程;第二章分析了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即原文本的特点;第三章详细分析了两个审美主体的特点,即成人译者和儿童读者的区别;第四章明确指出了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现象,分析了成人翻译儿童作品是一种“介入”行为,并提出相应原则;第五章探讨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儿童文学原文本中的美学要素,重点探讨了表象因素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