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江苏省盐城市某高职院校学生环境保护知识、态度和行为(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KAP)现况,分析影响高职学生环境保护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的主要因素,探讨环境保护宣教干预方法,研究提高高职学生环境保护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的方法并评价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干预效果,为在高职学生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研究高职学生环境保护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并征询了该领域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自行编制环境保护意识调查问卷,对盐城市某高职院校770名在校生进行了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的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并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将学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运用自身和平行对照设计比较干预前后参与调查学生环境保护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计量资料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干预效果影响因素。结果本次参与调查的对象共计770名高职学生,男生232名,占30.13%,女生538名,占69.87%;调查对象涵盖四个系的学生,其中影像系238人,占30.91%;护理系99人,占12.86%;医学系211人,占27.40%;药学系222人,占28.83%。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环境保护知识得分分别为27.69和25.74;态度得分分别为28.06和29.21;行为得分分别为22.75和23.66;KAP总分分别为78.51和78.61;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得分差异虽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际差值仅为1.95分;态度、行为及总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环境保护知识得分分别为95.12和33.27;态度得分分别为75.70和29.04;行为得分分别为87.21和24.00;KAP总分分别为258.03和86.31;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态度、行为及总分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影响学生知识、态度、行为和总分干预效果的因素,本研究选取了组别、城乡来源、父亲文化程度和母亲文化程度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差值、态度差值、行为差值以及KAP总分差值均与组别有关,反映了干预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行为差值得分还与学生的居住地和母亲文化程度有关。高职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与态度、知识与行为、态度与行为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864、0.867、0.850,P均小于0.05,提示两两之间具有较密切的相关关系。高职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73.38%来源于广播电视网络,53.64%来源于报刊杂志,46.89%来源于亲人朋友,38.05%来源于学校课堂讲座,12.34%来源于其他途径。结论高职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和内容掌握较为不足,有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污染的良好愿望,然而信念不突出,表现在行动上不够积极,良好的环境保护态度和行为尚未形成。但是他们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愿意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获取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相关知识。以知-信-行理论为指导的环境教育方法能够提高高职生环境保护知识,但仅仅依靠学生主动自学力度还不够,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教育方式加强对高职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并且应积极探索能有效改变学生不良环境保护行为的方法。经过环境保护知识宣教,高职生们对环境保护、环境健康的认知水平提高很多,态度更加积极,行为也更为主动。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校园环境保护建设设施的投入;二是丰富环境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三要注重环境教育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四要不断创新、努力探索环境保护宣教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