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近代史进程中,英国率先实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近代转型,在世界范围内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在英国近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央集权化的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英国民族身份认同是国内外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爱尔兰和苏格兰民族主义的兴起,英国民族身份认同因为牵涉现实政治因素,更是引发了学界的激烈争论:近代英国民族认同是何时形成的?导致其形成的因素有哪些?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回到历史的脉络中去具体考察。近年国内外学者对于英国民族国家问题的研究多从政治,战争,宗教的角度展开,很少论及语言在英国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文试图从语言的角度对英国民族认同的建构过程进行论述,希望能对英国民族认同研究有所促进。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创建性的提出了民族作为“想象的政治共同体”的著名概念。彼得·伯克借鉴了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指出语言不仅表达了共同体的凝聚意识,也是建构或重构共同体的手段。本文在安德森和伯克的论点基础上,基于对英国民族建构的国别考察,具体分析和论述语言因素在英国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首先,英国民族观念的起源与英语语言的发展紧密相关。早期英格兰的统治者和文化精英认识到语言对于国内族群融合的重要意义,倡导和推广古英语的使用。9世纪时,阿尔弗雷德国王就大力倡导英语的教学和普及,鼓励用英语创作文学作品,并用英语编撰史书和法典。“英国历史之父”比德在他的《英吉利教会史》中首次提出“英吉利人”这一名称,将所有英格兰人视为一个宗教共同体。他强调指出本族语在维系英吉利共同体上的重要作用,鼓励修士用英语传教。英语因此成为统治者和文化精英整合英格兰统一国家的工具。这一时期(9-10世纪)是英国民族意识的萌发时期。1066年的诺曼征服打断了英国民族建构的进程,为英国民族身份认同增添了不确定的因素。社会阶级结构的巨变导致英语的地位和功能发生变化,语言地位的变化又进一步建构人们的心理意识,对社会集体认同带来影响。说法语的统治阶级认同法国文化,他们不关心广大民众所用的语言,也没有意愿通过语言整合民众,建构民族认同。同样,说英语的广大民众也无法对诺曼统治阶级形成认同。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也无法发挥建构共同体的作用,英国民族认同建构进入曲折和调整时期。13世纪初英国与欧洲大陆关系的变化为民族认同的建构提供了有利条件。诺曼征服后英国统治者兼领英法两国领地,为以后英国与大陆的冲突埋下了伏笔。1204年,英国失去了诺曼底及其他法国领地,使得联系英国与欧洲大陆的纽带不复存在。英国的盎格鲁-诺曼贵族被迫做出选择:是继续效忠英国国王还是转向法国国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选择效忠英王,保留他们的英国领地。领地和利益的变化导致他们身份认同的变化。盎格鲁-诺曼贵族开始认同他们的英格兰身份,将英格兰事务作为他们的首要关注。与此同时,英语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的母语,地位有所上升。法语则逐步成为英国贵族需要学习的外语,转变为身份和等级的标志。英语真正得到统治阶级和民众的一致认同是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14世纪中期前后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发生一系列的冲突和敌对打破,最终发展成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英国统治者如何动员民众,共同反法?诉求民族通用语言就成了凝聚民族力量和激发民族意识的重要手段。统治阶层和民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使用的语言,法语成为“敌人”和“他者”的语言而在使用上受到抑制,英语作为维持统治阶层和民众内部认同的纽带日益受到重视和广泛使用,13世纪末,英格兰统治者多次在议会发表言论,将法国入侵与英语的灭亡联系在一起,以争取全国各阶层的支持。这说明此时英语已经成为英国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它与民族性之间的联系深入人心。在中世纪晚期,英国统治阶层和文化精英在英国民族认同的建构中发挥了领导作用。统治阶层通过语言政策逐步将英语提升为官方语言,鼓励共同体内部实现语言的融和统一;文化精英则通过民族语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来凝聚民族意识,建构民族认同。印刷技术的引入使得英语印刷品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教育的发展提升了大众的读写能力水平,使得他们因此能够通过阅读(包括听读)英语文学、宗教作品来想象民族。因此,正是在中世纪晚期,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结合为民族认同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使得民族共同体这一想象方式成为可能。这一时期是英国民族认同的形成时期,作为民族共同语的英语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论述过程中,本文综合使用了史料考证、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大量中世纪英国社会和语言史料进行了考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不同时期语言在民族认同建构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对两位学者的论断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和修正,并对英国民族认同形成的时间和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深化学界对英国民族认同建构中的语言因素问题的认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