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态谓词是一类表达意愿、能力、可能性、必要性等情态意义的谓词。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情态谓词不仅出现频率高,用法灵活,而且有一些义项与当代英语不尽相同。如can表示’知道怎样’,may表示’能力’,shall表示’命令’等。在汉译文中,情态谓词翻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理解错误和随意省略。本文以《一报还一报》中的can,may,must,will,shall为研究对象,考察这些词在莎士比亚时代的意义和使用情况。本研究把译文分为"形式和意义都对应"、"形式不对应,意义对应"、"形式对应,意义不对应"、"形式和意义都不对应"四类,并从翻译对等的视角出发,分析朱生豪、梁实秋、方平、英若诚、彭镜禧对这些词的翻译。本文发现,这5个词在《一报还一报》中共出现406例,涵盖12个义项。可接受的译法包括:1.情态谓词(如You will not bail me→你不肯保我),占55%;2.其他词类或表达式,包括:a)实词(if you show your face,you must not speak→如果露出脸来,就不许说话;I shall obey him→我一定遵命);b)短语(如Your brother cannot live→你兄弟难逃一死);c)转移(如 I am/At war ’twixt will and will not→我的心里徘徊莫决);d)隐化(如I pray she may→但愿如此),共占42.4%。不可接受的译法包括:1.漏译(如 For you must know,we have…/Elected him our absence to supply→因为我…/选中了他在我缺席时摄政);2.误译(如it can be no better ’准是;一定是’→大概),共占2.6%。就"形式和意义都对应"而言,梁译本比例最高,为63.1%;就"形式不对应,意义对应"而言,方译本比例最高,为54.9%;单就"意义不对应"而言,朱译本比例最高,为4.9%,彭译本比例最低,为1.2%。这说明梁译本保留原文的形式特征较多,方译本保留较少;朱译本在情态意义的传达上偏离原文最多,彭译本偏离最少。通过分析,本文发现朱生豪、英若诚和方平在情态谓词的翻译上倾向于采取"舍形求神"的动态对等策略,而梁实秋和彭镜禧在情态谓词的翻译上倾向于采取"求形存真"的形式对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