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中医文献对口腔干燥综合征的认识、证候分布特点;调查患者的临床表现、唾液分泌情况及之间的关联性;观察导师"调肝理脾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以及探讨"调肝理脾法"组方治疗本病作用的初步机制或靶点。方法:一、文献研究部分1.检索现代文献:选取2000年至2015年有关口腔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文献,建立Epidata2.0数据库,应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应用计算机对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进行检索,同时手工检索中医药类杂志,纳入中医药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依据Cochrane的偏倚风险测量工具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应用Review Manager(Version5.3)统计软件对文献资料进行Meta分析。二、临床研究部分1.通过临床调查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北京中医医院门诊或住院的口腔干燥综合征患者87例进行收集,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口腔干燥综合征信息采集表》。证候调查主要通过调查表对调查对象的中医症状、体征、舌脉象进行记录,通过调查专家进行分析、辨证,得出中医证候分型。建立Epidata2.0数据库,应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北京中医医院门诊或住院的口腔干燥综合征患者87例,记录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主要临床症状(口腔功能、口干节律、口腔灼痛、口腔异味、眼干、鼻干、味觉减退、咽喉干燥、声嘶);主要临床体征(黏膜湿润度、舌体形态、丝状乳头、舌质、腮腺分泌、舌背沟纹、唇干燥脱屑、口角糜烂、龋齿及缺失、颌下腺分泌)。应用有序多分类变量的秩相关性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性)方法,分析静息状态下唾液分泌量与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主要临床症状(口腔功能、口干节律、口腔灼痛、口腔异味、眼干、鼻干、味觉减退、咽喉干燥、声嘶)、主要临床体征(黏膜湿润度、舌体形态、丝状乳头、舌质、腮腺分泌、舌背沟纹、唇干燥脱屑、口角糜烂、龋齿及缺失、颌下腺分泌)等指标的相关性。3.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其中治疗组给予口服中药汤剂和西药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口服治疗。口服药物的疗程均为3月。记录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中两组患者的口干症状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症状疗效评价、证候疗效评价、非刺激性混合唾液流率、Shirmer’s试验、实验室指标(血清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以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并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三、实验研究部分1.健康雌性Bacb/C小鼠70只被随机分为正常组(11只)、模型组(11只)、中药大剂量组(10只)、中药中剂量组(10只)、中药小剂量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剩余8只小鼠不造模,直接用于制备抗原。治疗组给予生药浓度分别为1.7、3.4和6.8g/mL三种剂量灌胃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灌胃治疗。疗程为14天。记录治疗前、治疗后小鼠的体重、摄食量、饮水量、唾液流量以及颌下腺、脾的重量及其指数变化情况,并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一、文献研究部分1.在文献研究方面,有关口腔干燥综合征出现频率大于10%的常见证候类型依次为:肺阴不足、胃阴不足、阴虚火旺、肝肾阴虚、肾阴不足;出现频率≥5%的病位类证候要素分别为:肺、肾;≥5%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阴虚、火。2.纳入18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131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可见,中医药治疗口腔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所起到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MH=4.40,95%CI(3.23,600),P<0.00001)、口干症状(MD=-1.40,95%CI(-1.47,-1.34),P<0.00001)、眼干症状(MD=-1.13,95%CI(-1.19,-1.07),P<0.00001)、平静唾液分泌总量(Ⅳ=2.35,95%CI(1.95,2.75),P<0.00001)、刺激下唾液分泌总量(Ⅳ=5.28,95%CI(3.78,6.78),P<0.00001)、改善睡眠障碍(Ⅳ=-1.06,95%CI(-1.28,-0.84),P<0.00001)、改善口腔疼痛(Ⅳ=-0.82,95%CI(-1.00,-0.64),P<0.00001)、改善活动受限[IV-0.28,95%CI(-0.48,-0.07),P=0.008)、改善社会功能(Ⅳ=-1.15,95%CI(-1.39,-0.92),P<0.00001)优于对照组。但对于改善情感障碍[Ⅳ=-0.12,95%CI(-1.69,1.46),P=0.88)、改善行为问题[IV=0.02,95%CI(-0.14,0.18),P=0.80)、改善精神健康[Ⅳ=0.15,95%CI(-0.28,0.57),P=0.50)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二、临床研究部分1.临床调查方面,出现频率大于10%的常见证候类型依次为:肺阴不足、气阴两虚、胃阴不足、肝肾阴虚;出现频率≥5%的病位类证候要素分别为:肺;≥5%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为:阴虚、火。2.87例患者静息状态下唾液分泌量正常者有20例(22.98%);降低者27例(31.03%);极低者40例(45.98%)。刺激状态下唾液分泌量正常者29例(33.33%);降低者30例(34.48%);极低者28例(32.18%)。静息状态下唾液分泌量与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资料无关联,与患者口腔功能存在负相关,而与其他口腔的主观临床症状则无关联。静息状态下唾液分泌量与患者黏膜湿度程度、腮腺分泌、颌下腺分泌三者成负相关,与唇干燥脱屑则呈正相关,而与其他口腔干燥体征无关联。3.治疗后治疗组口干症状VA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在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47%,对照组为21.52%,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总体证候疗效评价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9.41%,对照组为42.42%,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对非刺激性混合唾液流率及Shirmer’s试验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血清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的组间比较发现: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命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健康变化HT等七项指标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0.01)。三、实验研究部分1、体重变化方面:经药物干预治疗后的比较发现,对照组于第24天(治疗第10天)开始体重增长优于模型组(P<0.05;P<0.01);中药大剂量组于第16天(治疗第2天)开始体重增长优于模型组(P<0.05;P<0.01);而中药小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分别于第20天(治疗第6天)开始体重增长优于模型组(P<0.05;P<0.01)。2、摄食量变化方面:治疗后未见模型组与对照组和各种药治疗组有明显差异。3、饮水量变化方面:治疗后可见模型组与对照组和各种药治疗组的饮水量较明显增加。4、唾液流量方面:治疗后中药各组小鼠的唾液流量较模型组有较好提升(P<0.05)。5、脾及颌下腺重、脾及颌下腺指数方面:治疗后,正常组、对照组、中药各剂量组小鼠的脾、颌下腺重量以及脾指数、颌下腺指数改善较模型组小鼠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结论:中医古籍中虽然没有干燥综合征的病名,但对于类似的燥证(症)以及该病最突出的口腔干燥症状均有着丰富的记载,治疗方面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这就为我们今后的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和文献筛选方面提供了广泛的思路。现代文献资料反映出本病病位在肺、肾;以阴虚、气虚为本病主要的致病因素,发病体现出以虚证为主,提示本病治疗需以滋阴、生津、益气为主,治疗主要强调了肝脾不足、气阴损伤在本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病在性别的不同、年龄的差异或增长、患病的时间长短与静息状态下唾液量的分泌量的减少无关联。静息状态下唾液分泌量减少越明显,则对口腔功能的影响也就越大;但与其它伴随症状的出现无关。此外,本研究通过对口腔干燥综合征临床疗效和实验观察两方面,突出了导师张声生教授应用"调肝理脾思路"治疗中医疑难杂病的学术观点,探讨应用"调肝理脾法"组方治疗口腔干燥综合征的疗效,研究发现调肝理脾思路组方联合西药治疗口腔干燥综合征的效果显著,无论临床还是实验,其主要中药作用靶点可能通过改善机体口腔颌下腺在静息状态下的分泌量,从而起到缓解临床症状体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