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污水灌溉条件下,养分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对于合理利用污水资源,提高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减少硝态氮淋失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为基础,研究了漫灌、喷灌入渗条件下,土壤氮类、磷类化合物迁移转化的特征。土壤选自新疆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国家级绿化示范基地,土壤的NH4+及H2PO4-吸附特征可以较好的利用线性、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四种等温吸附模型进行描述。 研究结果表明,在清、污灌对比实验中,污灌后会增加土壤NH4+—N含量,7天后,硝化作用起主导作用,NH4+—N含量逐渐减少,NO3-—N含量增加;30天以后,污灌土壤中NH4+—N含量与清灌相同;硝化作用使污灌土壤中NO3-—N含量增加,并大于清灌。入渗方式的不同对水分、NH4+—N和NO3-—N的运移都有影响。漫灌入渗条件下,供水量大,孔隙水流速度大,导致NH4+—N继续随水迁移,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且NO3-—N运移快;喷灌条件下,供水强度人为控制,水流速度小,NH4+—N能及时被土壤胶体吸附,养分运移速度慢。因此,喷灌有利于植物对污水中氮素吸收利用。 可溶态磷是磷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起点,进入土壤后,主要随水分作溶质迁移,在迁移的同时,不断转化为吸附态磷和各种沉淀态磷。不同的灌溉方式,土壤磷素形态的转化及其有效性等都有显著影响。漫灌虽然提供的水量大,动力弥散作用强,但是对于可溶态磷迁移的影响较小。漫灌会对土壤造成短期的淹水现象,促进沉淀态磷向可溶态磷转化,增加磷的有效性,有利于植物生长。但是由于漫灌的供水强度大,水流速度快,水分会把固着于土壤颗粒上的各种沉淀态磷裹挟着作物理迁移,因此长期漫灌势必会引起土壤中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