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字作为语言要素之一,不仅是记录语言的一种工具,还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重要性及复杂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已经愈发被重视。可以说汉字的掌握与否关系着留学生汉语程度的好坏。本文选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色范畴字“心”,以部首“心”字切入,研究其与由其所构成的再生字,分析“心”的义项及义项的引申方式;探索“心”部字所构建的语义系统,深挖背后所隐藏的汉民族文化及思维方式,从而在汉字教学中进行导入,帮助二语习得者在头脑中构建字义文化系统。文章从文化视角展开对“心”进行论述。首先,交代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阐述研究的意义、相关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理论方法以及语料来源。其次,探究“心”字起源和字形演变,通过各类字典辞书对“心”进行考释,整理出“心”的常用义项,从“心”字本义出发,分析其他义项引申的文化理据并因此得出“心”字义项构成了一个具有整体性、梯度性的语义网络系统,为下一章分析“心”部汉字进行了铺垫。再次,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要求,考察“心”部字的字形结构、造字理据及语义。字形结构方面主要将“心”部字分成“心”、“个”、“小、”三类进行研究;造字理据方面通过“六书”理论分析出“心”部字有象形、会意、形声三种造字方式;字义上围绕“心”的语义系统将“心”部字分为思维之心、情感之心、性情之心三类汉字聚合,从而剖析了蕴含在其中的哲学思想与汉民族思维方式。同时,本文还阐述了“心”部字的教学方法,包括建立汉字网络、贯穿造字理据和文化导入:列举了三种教学原则,包括形音义相结合的原则、以词带字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针对教材里的内容提出了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希望以此能够对类似的同部首字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本文旨在以汉字教学中贯之以文化信息辅助的教学思路,将汉字与文化在课堂上实时结合,不仅能适当缓解单纯汉字学习的枯燥,也帮助学习者更深刻透彻地理解汉字,在头脑中逐渐学会用汉语思维构建汉字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