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可利用土地的数量,以确保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土地整理的工程措施有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四大部分,其中农田水利工程是为了改善水土资源的匹配,以便合理、有效的利用项目区的水资源,因此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土地整理项目的成败。只有对项目区的水资源供需情况进行精确的分析,才能对规划项目区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合理布局,同时达到项目区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区域内的水资源与土地资源都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二者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首先,水资源是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生产优势的基本条件之一;其次,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将影响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及其可持续性。因此,在土地整理项目中,精确分析区域内的水资源情况是实现项目合理规划的前提条件,是适应我国新形势下土地开发整理的需要。而且重庆市的土地整理通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由寻求新增耕地的单一目标逐步走向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三峡库区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性土地整理,为适应重庆市今后土地整理目标的转变,并推进重庆市的新农村建设,其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也应逐步精确完善,因此就要求我们对土地整理中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进行精细研究。本文是以当前我国土地整理观念转变为背景,指出了重庆市土地整理项目现有水资源平衡分析模式的不足之处,并结合重庆市的土地整理工程分区,提出了适应土地整理新理念的水资源平衡分析优化模式,最后结合重庆市云阳县桑坪镇桑坪村等7个村土地整理项目区对优化模式进行了实例研究。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进展、研究的意义及目的,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对重庆市当前土地整理中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现有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对该模式的缺点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三部分,对重庆市土地整理不同工程类型分区的水资源平衡分析模式进行了简要分析;第四部分,结合土地整理新理念以及重庆市的区域特征,提出了适合重庆地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优化模式。优化模式主要补充了现有模式的不足之处,并对不同类型的需水量以及供水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总结介绍。第五部分,以云阳县桑坪镇桑坪村等7个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优化模式的实例计算。第六部分,结论与讨论。通过对比分析得出重庆市土地整理水资源平衡分析现有模式与优化模式各自的优缺点,并讨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结论如下:(1)目前重庆市土地整理中水资源分析模式过于粗糙,分析得出的结论往往不能正确的指导项目区的农田水利规划;(2)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应结合重庆市土地整理的工程类型分区特点进行分析:其中渝西丘陵低山类型区在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时通常将整个项目区作为整体考虑;而渝东中低山类型区的水资源平衡分析应划分片区进行分析。在供水分析中,对渝西缓丘平坝区、渝西丘陵区和渝东中低山坡地区而言,应结合项目区的实际供水情况考虑是否计算地下水的可供水量;而渝西低山岩溶槽谷区和渝东中低山岩溶坡地区必须将地下水的可供水量考虑在内;渝东河谷平坝区的供水分析中不用考虑其地下水供水量。(3)需水量分析应按照生活需水、生产需水和生态需水三部分进行计算;(4)供水分析应考虑项目区水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