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眼间中国加入WTO 已逾三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迅猛发展。一方面机构网点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成效显著。总之,在华外资银行发展态势良好,没有出现人们事前预测的强大冲击波。外资银行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中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加快了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中资、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共同绘制了合作双赢的新画卷。2006 年后我国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与此同时中资银行的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最近,中国银监会重新修订了《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降低了外资银行营运资金的数量,简化了营运资金的档次,减少了审批层次,对外资银行开展业务的范围和品种都采取审批与备案制,其中绝大多数采用了备案制,为其在华业务开展提供了发展契机。显然,政策面已为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也意味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将全面提速,而人们更为关注中资、外资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凸现各自优势与此消彼长的共同发展。本文描述并总结了入世三年来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对外资银行的进入效应的市场传导机制和影响力做出了评价,近三年来无论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局部过热还是宏观调控,在华的外资银行大都保持稳健性发展和良好的资产质量,实现了速度与质量的协调统一,对促进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和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加速发展,我们看到:在银行业效率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能够使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规模效率提高幅度更大,商业银行整体效率有了较大提高,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提高较快。表明了前之中央政府和银行的管理者为了增强银行竞争力,抵御风险所采取的包括精简机构和富余人员,降低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等措施产生了积极效果。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虽然有所提高,但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后,通过市场机制传导扩大银行业存款规模、降低贷款利率、加强竞争的经济效应、参股我国商业银行以股权进入推动银行改进效应,在银行业市场引入更广泛的市场机制与定价机制等经济效应,最终提升我国银行业的整体效率。东南亚国家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银行业开放程度越高,银行机构质量就越高,其脆弱性就越小。但在理论推导上则得不到类似的结果。外资银行进入后产生的竞争压力和银行业服务贸易自由化、导致稳定金融经济的困难是产生不稳定性的主要风险来源。外资银行进入后通过盈利性、信贷和监管等方面的变化作用于银行体系。究竟银行体系稳定性会产生何种波动,取决于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