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渐活跃的同时,以效率为导向的农地流转制度也产生了负效应;流入方对农地可持续利用投资意愿不强或农地利用的短期行为,造成了农地资源的破坏;农地流转后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仍然较低,农地流转这项制度未能发挥出基础调节作用。因此,研究如何评价农地流转前后是否可持续利用对于保护农地资源是十分有益的。本文将农地划分为流转前的一般农地与流转后的流转农地,在前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初步选取了22个有代表性的评价因子,然后依据FAO提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从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五个层面出发逐层分析,运用德尔菲法从中选取了16个评价因子,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研问卷,并选取了西安市周边农业经济较发达的8个县区23个镇进行了实地调研,最终获得了340份农户样本问卷。运用熵值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在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运用灰关联度评价方法得到了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灰关联度。综合熵值法和灰关联度评价法的评价结果,计算出灰色加权关联度,得到评价结果。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了流转农地比一般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高的结论。但是,具体分析发现,一般农地和流转农地可持续利用得分都较低,都处于较低可持续利用水平;农地流转后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农地流转是以规模经济为导向的,通过农地流转,农民增加了收入,提高了农地的产值;然而由于对农地的保护不够重视,保护性准则和社会可接受性准则得分较低,拉低了农地可持续利用的总得分。本文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具体分析,针对保护性准则和社会可接受性准则较低的情况,提出了促进流转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希望对提高农地流转前后农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政策制定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