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凤地区是铀矿找矿老区,是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硬岩型”(伟晶岩型)铀矿点带最多、密集度最高的成矿远景区,也是典型的伟晶岩型铀矿产区。由于铀矿找矿的战略转移,矿产成矿规律的认识及找矿方法仍然停留于上世纪90年代水平,制约了找矿工作高效及地质找矿的突破。对已发现的光石沟铀矿床勘查程度较低,勘查深度一般仅在400m以浅,矿床深部及外围有利地段成矿潜力尚未揭露评价;对它们的成矿地质特征、控制因素、成矿规律等方面认识程度甚低,更未建立起该区的铀成矿模型和找矿模式;此外,研究区内大部分矿(化)点、异常点带尚未检查评价,表现出良好的找矿潜力。 本文对丹凤地区区域地质背景以及光石沟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展开研究与讨论,归纳如下规律:秦岭群第三岩性段在热变质作用下,对花岗伟晶岩型铀矿的铀源有一定贡献,但铀源主要来源于加里东期强烈的岩浆侵入作用;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对产铀花岗伟晶岩脉具有控制作用;黑云母花岗伟晶岩为赋铀主岩。 通过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1)将铀矿找矿问题转化为伟晶状花岗岩,特别是秦岭群第三岩性段伟晶状花岗岩的探索和查证。 可将秦岭群第三岩性段中是否发育伟晶状花岗岩及其发育范围作为工程部署的首要地质依据。先将潜在的含矿伟晶状花岗岩群组(以第三岩性段为主)发育空间范围(包括平面和深部)的探索与查证作为勘查工作目标,再查证中探索伟晶状花岗岩的含矿性。 2)探索深部铀矿成矿潜力。 建议在已知矿区内选择若干基准剖面系统布置钻孔,将伟晶状花岗岩含矿性的评价深度扩展至800~1000米,查证含矿伟晶状花岗岩组(主要为第三岩性段)在深部的发育状况,探索其含矿性。同时应避免因个别钻孔未见矿而否定伟晶状花岗岩含矿性和深部探索的必要性。 3)大间距施工剖面,扩大铀矿勘查区域和找矿远景。 以800米或1600米间距大间距布置勘探线剖面,并适当布置基准地质孔,基准地质孔的探索深度也可扩展至800~1000米。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和查证含矿伟晶状花岗岩组(主要为第三岩性段)在区域上(走向方向)和深部的(倾向方向)发育状况,以扩大铀矿勘查范围和找矿远景。该项探索工作建议不要局限于片麻状花岗岩(γ31)、中粗粒花岗岩(γ32)外接触带的含矿伟晶状花岗岩组,其延伸地段(主要第三岩性段伟晶状花岗岩)同样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