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语礼貌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学者们已对其进行过多角度的研究。Fraser(1990)把众多的礼貌研究文献分为四种:即社会规范说、会话准则说、面子保全说以及会话契约说。这几种观点大都忽视了语境因素在言语礼貌中的作用,看不到言语礼貌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其理论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和现实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脱钩。除以上几种观点外,还有学者在关联理论下研究过礼貌,认为礼貌是理解的结果;也有人从顺应理论视角研究礼貌,认为礼貌是说话人对语境顺应的结果。这两种观点分别探讨了礼貌和认知、礼貌和语境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四种观点的不足。但他们自身也有明显的缺陷。关联理论下的礼貌研究过于偏重听话者一方,也没有回答认知因素和具体语境因素的关系问题;顺应理论下的礼貌研究过于偏重说话人一方,没有解释交际者是如何顺应各种语境因素的。纵观目前的研究可以发现,言语礼貌的概念及其所遵循的内在规律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鉴于此,本文拟对言语礼貌的概念进行重新考察,进而对其内在运作规律进行尝试性探讨,希望为它的生成和理解建构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性机制。本文所应用的理论框架是顺应.关联模式。该模式是在整合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兼顾了言语交际的生成和理解,是一种解释力较强的理论模式。我们认为,言语礼貌是一种认知.语用现象。在言语礼貌交际中,说话人根据自己的认知语境假设,选择相应的话语形式来传达自己的礼貌意愿;听话人则在考虑相关语境因素的基础上评价说话人的话语是否合适、得体,进而产生某种心理情感效果也即是礼貌效果。既然言语礼貌是一种认知.语用现象,那么,它就具有主体性、相对性和动态性。主体性是指言语礼貌本质上是人的活动,人的认知、情感、交际意图和意识程度都会影响言语礼貌的生成和理解。交际者对礼貌与不礼貌的评价具有争议性和主观性。相对性是指言语礼貌的生成和理解受交际中各种语境因素的制约,礼貌或不礼貌只是针对某些语境因素相对而言的。动态性包含微观上的和宏观上的动态性,前者是指在日常交际中言语礼貌的生成和理解都是动态的;后者是指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社会成员对礼貌与不礼貌的评判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对言语礼貌概念的重新考察及其语用特征的分析表明,我们所谓的礼貌与不礼貌并不是两种完全对立的东西,它们实际上是同一连续体(言语礼貌现象)上的两点。从礼貌到不礼貌只是一个度的问题,两者之间有过渡地带。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多话轮言语交际中,礼貌和不礼貌常常相伴而生。在重新考察言语礼貌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在顺应-关联模式下,从语境的动态性、话语与语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礼貌效果的生成三方面探讨了言语礼貌的运作机制。总结如下:(1)语境的动态性贯穿言语礼貌交际的始终,是保证言语礼貌交际成功的前提。不管是单话轮还是多话轮的言语礼貌交际都离不开语境的动态性。语境的动态性能保证说话人成功传达自己的礼貌意愿或听话人能正确识别说话人的礼貌意愿。(2)言语礼貌交际中的话语和语境之间是相互顺应的。相互顺应的过程也是一个顺应-关联的过程。说话人在选择话语时,总是先在考虑相关语境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关联假设,然后顺应这一假设选择话语以确保该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可见,说话人在选择话语的同时也选择了相应的语境因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成功传达自己的礼貌意愿。听话人对话语是否得体、合适的评价也是在考虑相关语境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听话人在选择语境因素的同时也考虑了说话人的话语,以便正确识别说话人的礼貌意愿。(3)礼貌效果是动态生成的。礼貌效果的产生必须经历一个从说话人生成话语到听话人理解话语的过程。话语的生成和理解都是动态的,因此,无论是期待中的还是期待之外的礼貌效果的生成都是动态的。不过,期待之外的礼貌效果的生成需要听话人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在多话轮言语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不断变化自己作为说话人或听话人的角色并且不断调整认知语境假设,因此,在交际的整个过程中,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假设可能时而相一致,时而不一致。所以,在多话轮言语交际中,期待中的与期待之外的礼貌效果可以交替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