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萧云从是明清时期著名的画家,他的代表作《太平山水图》结合了绘画、书法、诗歌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画中着重描绘了皖南地区的自然风光,且作为版画底稿,推动了当时地方性实景山水画和版画的发展。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太平山水图》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同时讨论其对实地山水画和版画创作的影响。文章主要构成部分按照萧云从本人的划分,将整部作品分为当涂、芜湖、繁昌三个篇章,《太平山水图》中每一幅图都仿照一名画家画法,笔者将从笔墨技法到构图一一进行分析,比较萧云从和其他画家绘画技法的异同。文章最后一部分,笔者将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云从是明清时期著名的画家,他的代表作《太平山水图》结合了绘画、书法、诗歌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画中着重描绘了皖南地区的自然风光,且作为版画底稿,推动了当时地方性实景山水画和版画的发展。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太平山水图》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同时讨论其对实地山水画和版画创作的影响。文章主要构成部分按照萧云从本人的划分,将整部作品分为当涂、芜湖、繁昌三个篇章,《太平山水图》中每一幅图都仿照一名画家画法,笔者将从笔墨技法到构图一一进行分析,比较萧云从和其他画家绘画技法的异同。文章最后一部分,笔者将结合《太平山水图》中蕴含画家的情感、诗歌书法等,探究其作品中的境界之美。
萧云从在绘画上师源复杂,体备众法,南北画派的画家都对他产生了艺术上的熏陶,尤其是倪瓒和黄公望,其笔墨整体上呈现出“不宋不元”、“不似之似”、“不专宗法、自成一家”的萧氏风格。经历人物版画《离骚图》的探究后,萧云从融合了版画和水墨画法的技法特点,在《太平山水图》中有了更为成熟的技法表现。具体表现为画家多用轻快、粗豪、劲健等笔墨,有些作品如《青山图》中用笔多直折,少皴法,继承了其“轻快一路”的风格;《龙山图》中皴法松秀,画树和山石多用粗笔,沿袭了其粗豪松秀的笔墨风格。
在构图上,萧云从受宋代画家的影响较深,《太平山水图》中一般以全景式构图为主,多用满幅、主从疏密和对应式等取势法,总体疏阔简约,留白较多。画家结合平远和高远等构图形式,使得有些作品具有南方山水的柔润之美,有些呈现出北派山水的雄伟之姿。
而意境相对笔法和构图来说更为复杂,对其意境的营造可以结合画家的内在情感因素和画内具体内容来探究。萧云从结合了家乡山水的具体面貌,并且投入了深厚情感,展现出画家心中的太平山水景色。画家创作时擅长于诗画交融,以书入画,结合多种艺术形式。同时,他深受元代画家的影响,《太平山水图》中的画境多悠远恬淡,其笔墨和构图上的简约使得画中多呈现出空灵的境界之美。
其他文献
安致远,生活在明末清初,诗文远扬,与张贞、李渭清、李焕章四人并称为“青州四大家”。其古文颇有成就,诗词方面亦有所建树。清初文坛延续了明末崇尚剽窃模拟、纤巧绮靡的风气,安致远的文章镕古铸今、博采众家之长,文格娟秀老健。其文一出改明末陋习,周亮工、张贞等人评价其文章有“脱几化腐”之功用。本文以安致远的古文为主体,从他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以及交游情况、他的古文观、古文创作等几个方面入手,希望能够对他的古文作进一步的阐述。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阐述这一课题的研究意义,将这一课题的理论
《盛明杂剧》是明人沈泰编辑的一部杂剧选集,作为明代杂剧选刊的一部内容丰富,风格各样的重要戏曲选集,共收集明前期至明末具有代表性的戏曲作品六十种,分初集、二集。历来被研究者看作是研究明代杂剧整体面貌及杂剧转型的重要资料,对其研究的成果也是不胜枚举,纷繁复杂。但学者们却很少聚焦到《盛明杂剧》中的文人题材剧,其研究成果更是寥若。文人题材剧是自戏曲诞生以来出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一类剧作,而“文人”这一概念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其明代文人题材剧的内容单一,篇幅短小等原因也曾被众多研究者所否定。殊不知,
晚唐咸通十年(869)左右,皮日休得到苏州刺史崔璞赏识,担任其州从事一职,开始了其仕宦生涯;其间皮日休与苏州名士陆龟蒙相识,开启了晚唐松陵唱和的佳话。
皮日休的科举、仕宦经历比较艰辛,即便是担任苏州从事,也始终不被当地士人所接纳,屡遭歧视。陆龟蒙不仅与皮日休有着非常相似的科举经历,而且陆龟蒙的生存状况也比较艰辛。皮日休下车伊始,陆龟蒙便“以业见造”,寻求前辈的指点,于是,皮陆二人便展开了一系列的唱和活动。
唱和初期,皮陆二人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皮日休想融入当地士人群体之中,而陆龟蒙想要
本文主要就长安文化对元白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行研究。以长安文化为背景,元白诗歌创作为基础,探讨长安文化影响元稹和白居易在诗歌创作动机、题材内容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上呈现出相似又有所区别的现象,以期从地域文化尤其是精神层面探究元白诗歌的创作情况。
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就长安文化的概念及元白诗歌中所涉及的长安文化内容范围作大致的界定,并对相关话题的研究现状与本课题的价值做简要概述。正文共分为四章,依据长安文化在元白诗歌中表现出的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从元白初入长安所接触到的
《柳文指要》是一部洋洋百万余言的学术著作,是章士钊倾注心血完成的一部“解柳全书”,是章士钊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他一生研究柳文的成果展现。章士钊的一生可谓是经历颇丰,他涉及过多个行业,也与许多重要的人物有过密切地交往。在这复杂的人生中,唯一没有变的就是他对柳文的喜爱,他把《柳文指要》视为自己孩子,他在《柳文指要》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他的一生都在努力,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著作。本文主要对《柳文指要》中的重要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正确认识章士钊这一复杂的历史人物,了解《柳文指要》的价值。
连横是近代台湾古典文学界的著名文人,日据时期,曾七次前往大陆,创作了大量的大陆诗文,以《大陆诗草》和《大陆游记》最负盛名。到目前为止,连横的大陆诗文却并未引起研究者们的足够关注,对连横大陆诗文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从连横七次大陆经历入手,考察大陆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其中,尤以《大陆诗草》与《大陆游记》的书写内容与艺术特征为重点。最后,探讨连横及其大陆诗文的价值与意义。
绪论部分主要对连横的生平经历及大陆诗文加以介绍,并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目的及意义进行分析。
第一章,探讨连横的大陆活
本文在整理、分析相关材料的基础上,以唐代寓直诗为本,探讨唐代寓直诗的创作渊源、阶段性特征,以及情感表现和艺术特色。
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首先解释“寓直”一词的含义以及确定唐代寓直诗的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其次回顾学界对唐代寓直诗的研究现状;最后阐明唐代寓直诗的研究价值。正文主要有三个章节:第一章从寓直诗的创作渊源和在唐代不同时期的发展表现入手,对唐代寓直诗的发展概况作全面的把握。第二章对唐代寓直诗的情感表现作分析。寓直诗中的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复杂的仕宦情感,既有
本文分三章阐述南朝乐府民歌与永明体、宫体诗的关系问题。分别从南朝乐府民歌与永明体宫体诗的生成背景、南朝乐府民歌影响下的永明体宫体诗创作方式的变革、南朝乐府民歌影响下永明体宫体诗的共性分析来论证南朝乐府民歌与南朝文人诗之间的互动、南朝乐府民歌影响下文人诗内部的互动联系。
南朝社会环境的绮艳化倾向奠定了南朝诗歌重“文”轻“质”的本质特征,这种本质特征反映在南朝乐府民歌、永明体、宫体诗创作的社会历史环境、文学环境和体式环境。在绮艳的诗歌环境下,街头巷尾传唱的南朝乐府民歌以其清新短小的简略化特征独立于文
徐复观学贯古今中外,是我国港台地区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中国思想史和艺术哲学方面皆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在艺术文化方面,他认为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主要表现为孔子和庄子所显现的两种典型。孔子的艺术精神与礼乐制度中“乐”的内容有关,重在艺术的教化功能;而庄子的艺术精神则是落实在现实人生中的“道”,其与人格修养相关。由庄学思想发展而来的中国艺术精神理论是构成徐复观艺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徐复观研究中国文化艺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道”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徐复观以及学界都认为庄子所追求的“道”就是美,是艺
许谦是大显朱学于元代中期的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诗歌虽未如其理学著述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确有重要的价值。许谦诗歌是元代特殊背景下,金华学派流变为金华文派过程中的产物。研究许谦诗歌,对于更加深入了解许谦的生平经历,挖掘许谦的理学思想,总结许谦的文学观念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价值。本文以当代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元诗》和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许谦集》二书所收录及辑佚的许谦诗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考述许谦的生平经历与交游。许谦以朱子嫡传的身份,致力于传授朱子学说,显扬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