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颈椎骨龄为参照,使用口腔锥体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安氏Ⅲ类错(牙合)下颌骨及髁状突特征。通过对下颌骨的发育高峰前期和高峰期进行横向样本测量及研究,探讨这两个时期Ⅲ类错(牙合)畸形下颌骨、髁状突的结构特点及发育趋势。方法:本研究选取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安氏Ⅲ类患者60例,排除骨性Ⅲ类及颜面不对称患者,按照CVMS颈椎分期分为两组G1-G2组(男性平均年龄9.3±0.20岁;女性平均年龄8.9±0.15岁),G3-G4组(男性平均年龄13.4±0.21岁;女性平均年龄12.8±0.14岁)。分别对患者ICP位进行CBCT扫描,患者取坐位。使用Invivo5进行扫描,进行三维重建,生成三维图像并行分析。1.对左、右两侧的下颌骨及颏部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对左、右两侧的颞下颌关节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测量项目均由同一操作者对每个测量项目测量3次取其均值作为数据,测量使用spss 19.0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G1-G2、G3-G4期进行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LSD法,检验标准为0.05。结果:1.本研究使用CBCT对安氏Ⅲ类错(牙合)下颌骨进行测量。显示测量长度、宽度、高度及生长趋势,两次测量结果差值极小。长度差值平均数小于0.5mm,角度差值平均数小于0.3°,且前后测量重复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CBCT的精度高,以便测量者更好的确定标志点,重复测量差值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安氏Ⅲ类错(牙合)下颌骨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生长趋势等数值测量,结果显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线距差值均数在0.5mm以内,角度差值均数在0.2°以内,绝大多数测量指标左右侧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本研究对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下颌骨标志点进行测量后显示,受试者G3-G4期的下颌骨长度、高度呈显著增长。男性下前面高及后面高,女性后面高增长幅度较大。男性下颌平面角持续减小,而女性在G3-G4期阶段明显减小,总减小量男性大于女性。3.面部矢状向长度和垂直向高度男性大于女性,在G3-G4岁组有极显著性差异,但G1-G2期与G3-G4期前后面高比无明显差异。Y轴角在G1-G2组女性小于男性,而在G3-G4岁组男女无显著性差异。G1-G2期水平向形成的角度女性大于男性,有显著意义。在G1-G2期女性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倾向于水平向生长。但在G3-G4期男女水平向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时期同性别男女水平向形成角度有明显差异。4.不同时期安氏Ⅲ类错(牙合)髁状突的增长均体现明显差异,显示为G3-G4期明显大于G1-G2期。髁状突G3-G4期比G1-G2期更为细长,垂直向发育过度。关节凹宽、浅。相对于G1-G2期相比,G3-G4期髁突在关节凹中的位置更靠前。G3-G4期关节上间隙比G1-G2期更小,髁状突在关节凹中位于高位。结论1.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下颌骨形态存在性别差异,G3-G4期差异明显增加,女性下颌骨相比男性下颌骨在长度及面高显示偏小。2.在G1-G4期间,男性下颌骨生长趋势比较稳定,显示为向前、上生长。而女性下颌骨生长方向G1-G2期更倾向于水平向生长,G3-G4期阶段与男性生长方向相同。3.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安氏Ⅲ类错(牙合)髁状突生长趋势均存在差异,髁状突的生长发育G3-G4期明显大于G1-G2期。相对于G1-G2期,G3-G4期髁突更为细长,髁状突垂直向发育过度;关节凹宽而浅。4.G3-G4期比G1-G2期髁突在关节凹中的位置更靠前,关节上间隙小,显示髁状突在关节凹中处于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