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在相同损伤类型(AO Magerl分型为A型、TLICS评分为4分)下,分析中医骨伤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与微创经皮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两种治疗方法在复位效果、患者的主观满意度和腰椎功能恢复等方面的不同,比较两者疼痛程度、创伤反应、射线暴露参数、治疗周期、维持骨折复位效果等指标,为胸腰椎骨折的治疗选择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西安红会医院和解放军第三医院收治的脊柱骨折病例,在临床明确诊断为无神经功能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A0 Magerl分型为A型、TLICS评分为4分,并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中随机编组。选取微创椎弓根内固定组(A组)20例、中医骨伤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组(B组)20例,组间通过无差异比较;对两组之间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分析。1.围手术期记录患者治疗/手术时间、术前/术后VAS疼痛评估、术前/术后机体创伤反应(外周血清肌酸激酶CPK及 C-反应蛋白变化)、术后住院时间;2.统计患者术前、术后影像资料的椎体前缘/后缘高度、Cobb’s角改变;3.术后随访时间从9个月到36个月,平均随访22个月。随访内容包括矢状位后凸Cobb’s角变化及丢失情况、骨密度变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 D I),及生活质量评估(SF36量表)等资料收集。 结果: 1.围手术期指标结果:俯卧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组(B组)的治疗时间短、机体创伤反应程度轻;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组(A组)的平均住院时间缩短、卧床时间短、术后疼痛VAS评分改善较B组明显,但总体费用较高。微创经皮内固定组与俯卧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组在手术/或治疗时间、术后/治疗后卧床时间、机体创伤反应、疼痛V A S评分改善程度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影像学指标结果:两组方法相比:手术和治疗前,俯卧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组(B组),和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组(A组)在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s角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和治疗后,俯卧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组(B组)和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组(A组)在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s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随访情况和并发症结果: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组(A组)和俯卧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组(B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s角的随访丢失存在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组(A组)和俯卧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组(B组)在手术或治疗前、8个月随访、最终15个月随访时,两组病例的双能X线吸收法(DXA)骨密度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初次随访(3个月)时,两组的骨密度检测相比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随访期间,生活质量评估(SF36量表)、Oswestry障碍指数改善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两组使用不同方法(微创经皮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俯卧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病例。在相同损伤类型(AO Magerl分型为A型、TLICS评分为4分)下,选择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A组)的手术方法,患者VAS评分的改善曲线明显,在维持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维持Cobb’s角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B组)。俯卧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B组)的治疗方法安全可靠、病人接受程度好,操作简捷、易于实施,创伤小、疗效肯定。而两组方法对于胸腰段新鲜骨折的伤椎前缘高度校正度和Cobb’s角的改善度均比较理想,随访观察:两组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 D I)变化对比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