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义失落与意义重构是近代以降中西文化冲突,导致中国文化转型的重要精神文化现象。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当中,“五四”新文学在生成之初,就一直将意义重构作为自身发展的主导线索,从中确立了新文学“立人”的思想文化基点,并由此促使新文学走向高度的自觉,完成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历史转变,形成新文学的新的理念、新的范式、新的主题、新的语言和新的文本结构、新的艺术表现方式与新的艺术传达方式。 论文着重从文化、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潮演变等多重角度,对“五四”新文学的生成进行全面阐释。引论部分着重分析了“五四”新文学生成的文化语境,探讨了意义失落的历史缘由和“五四”新文化的意义重构及其精神结构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对新文学生成的影响,指出了“五四”新文学充满朝气、活力而又存在着自身矛盾性、复杂性、局限性的双重特征,探讨在历史的进化链条上,新文学对古典文学的文化审美形态的扬弃和超越,构筑向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型文学观念、形态、体式转变的历史理据。第一章运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了“五四”新文学逻辑起点的生成,认为在“立人”的逻辑起点上,新文学确立了“人”的文学观,并获得“文”的高度自觉,同时又揭示出其理论体系建构的不完整性,探讨其悖论运思的特征。第二章着重探讨了“五四”新文学的美学建构,指出它从古典的“和谐”向现代的“崇高”转变的内在依据,分析了新文学走向对立的审美意识与美学原则及价值形态结构。第三章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探讨了“五四”新文学范式结构的功能与特点,认为“五四”新文学的“动态范式”,分别对新文学的理念功能、语法规则和创作实践进行了有效的规范性建构,从而确立了新文学的历史地位。第四章结合新文学创作实践,探讨了“五四”新文学生成的主题思路,认为无论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创作,还是现代主义的创作,都将创作的意识聚焦对准现实的异化,展示出对现实人生和自我世界高度关注的创作思想。第五章探讨了新文学的文本设计思想,从中探讨了新文学的艺术策略,揭示出新旧文学在艺术审美观念上的本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