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尸头标本岩尖区及周围区域的显微解剖,为岩尖区的骨质磨除提供解剖学基础;并通过模拟kawase入路及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了解岩尖区骨质磨除的安全范围及可操作性,探讨这两种入路的适用范围。方法:1岩尖区及周围区域的解剖研究:尸头标本的血管经彩色硅胶灌注后,在4-25倍的解剖显微镜下以不同的角度观察岩骨尖区域的相关解剖标志,观察磨除Kawase三角前后岩尖区域的相关解剖结构,了解kawase三角的解剖定位,并测量颈内动脉岩骨段、耳蜗、三叉神经的相关距离。2岩骨尖区域骨质磨除的手术模拟尸头标本的血管经彩色硅胶灌注后,在4-25倍的解剖显微镜下模拟kawase入路,比较磨除kawase三角前后暴露鞍后斜坡区域的距离差,探讨kawase入路对于岩斜区肿瘤的暴露是否有效;在磨除时采取最大极限磨除方式,使骨窗的前后径分别至颈内动脉及耳蜗,下径至岩下窦,并测量相关数值,以此探讨术中kawase三角磨除的最大安全范围。在另一血管经彩色硅胶灌注的尸头标本上,于4-25倍的显微镜下模拟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及岩尖,充分暴露Meckel’s腔及岩骨段颈内动脉,对手术可涉及的重要结构测量、拍照,了解该入路可磨除骨质的最大安全范围;讨论该入路的安全性及可操作性。结果:1在岩尖区的解剖研究中测量岩尖区重要结构的相关距离,结果如下(应用SPSS 16.0软件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耳蜗与三叉神经外侧缘的距离为(11.75±2.29)mm;三叉神经外侧缘至颈内动脉破裂孔段的距离为(14.38±1.55)mm。2在岩尖区骨质磨除的手术模拟中Kawase入路测量的重要相关距离结果如下(应用SPSS 16.0软件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磨除Kawase三角与剪开小脑幕暴露斜坡的距离差为(7.63±2.43)mm;Kawase三角的磨除最大深度为(11.60±0.14)mm。3在岩尖区骨质磨除的手术模拟中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测量的重要相关距离结果如下(应用SPSS 16.0软件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颈内动脉与内耳孔的距离为(21.95±2.23)mm;骨窗下缘与颈内动脉的垂直距离为(2.06±1.33)mm。结论:1 Kawase入路可以明显增加鞍后区上、中斜坡的暴露范围,有效暴露范围为前方达上、中斜坡的中线、中桥脑腹外侧面,后方达面听神经、桥小脑角区,前下方达延髓上部、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移行处,后下方达面听神经上方。2 Kawase入路磨除骨窗的最大前后长径为25mm,最大深度为11.6mm,术中为了避免损伤颈内动脉、耳蜗、岩下窦及外展神经,骨窗前后径不应超过20mm,深度不应超过10mm。3 Kawase入路的适应症:绝对适应症:脑干腹外侧、中、上斜坡区域,伴或不伴中颅窝的侵袭;相对适应症:肿瘤向CPA区扩展,达到面听神经后方或下方;或肿瘤向下扩展达延髓。4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可以增加Meckel’s腔下方的暴露,使骨窗前方达颈内动脉破裂孔段及海绵窦的后部,后外侧达Meckel’s腔的外侧缘,上方达三叉神经,下方达面听神经上缘与外展神经的连线水平。5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中,岩骨前端的磨除下限应限定在面听神经上缘与外展神经连线的上方,磨除的骨窗前后径不应超过20mm,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磨除过程中损伤颈内动脉岩骨段的几率。6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的适应症:绝对适应症:①肿瘤以后颅窝为主(自CPA区向岩斜区生长),仅向Meckel’s腔内少量浸润,有或无术中神经导航,肿瘤主要向Meckel’s腔的后外侧生长,Meckel’s腔的前内侧缘无明显肿瘤浸润。②肿瘤以后颅窝为主(自CPA区向岩斜区生长),自Meckel’s腔向中颅窝浸润,病人脑干受压及三叉神经受压症状明显,但身体一般情况差,或年龄较大,无法承受二次开颅,或家属拒绝二次开颅,不要求全切肿瘤,仅要求减轻症状者。相对适应症:①肿瘤以后颅窝为主(自CPA区向岩斜区生长),仅向Meckel’s腔内少量浸润(直径<1cm),且Meckel’s腔前内侧缘有肿瘤侵袭,无术中神经导航。禁忌症:①肿瘤虽主体位于后颅窝,但向中颅窝内浸润较多,达海绵窦内,病人年轻且身体情况允许二次开颅,或病人有全切诉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