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经典总是难以摆脱被改编为其它艺术形式的命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现代小说,《阿Q正传》注定为改编者所青睐。从《阿Q正传》诞生至今,对《阿Q正传》的改编已数不胜数,但对其改编做系统深入的研究的论文却并不多见。鉴于此,笔者选取《阿Q正传》的话剧改编作为研究对象,以期能对丰富《阿Q正传》的研究添砖加瓦。首先,论文将目光聚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人物是一出戏的行动者,是剧作者呈现其主要故事情节、作品思想内涵的主要载体。在将小说《阿Q正传》改编为话剧《阿Q正传》的过程中,虽然不同的改编者对人物的处理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有两个共同倾向。一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意识形态化,剧作者设计情节丑化了属于“剥削阶级”阵营的人物,如赵太爷、假洋鬼子等;同时,剧作者还安排情节美化了“被剥削阶级”,拔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如阿Q、七斤等;二是改编者都在剧本中增添了吴妈、小尼姑等女性角色的戏份,使得舞台《阿Q正传》更为热闹庸俗。其次,论文探讨了从小说到话剧的结构设置问题。小说和话剧都需要结构,但小说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相对自由。而话剧是表演艺术,受到表演时间及舞台空间的制约,对结构的要求自然更为严格。在把小说搬上舞台的创作过程中,话剧《阿Q正传》的剧作者通常采取了较为忠实于原著的开放式结构,但也有大胆地采用人像展览式结构的创造性改编,如梅阡的《咸亨酒店》。最后,论文论述了剧作者为了将小说《阿Q正传》成功地改编为话剧《阿Q正传》,在语言方面所做的努力及由此带来的得失。一方面,鉴于话剧的受众不仅仅是读书识字之人,还有更多的是识字不多或不识字的普通老百姓,剧作者删去了原文中生僻难懂之词及一些古文句式,换上了老百姓耳熟能详、明白如话的口头语言。另一方面,剧作者为了更为忠实于原著,不损其深邃内蕴,通过演员对话、幕外音、解说词等形式将原著语言照搬上舞台。虽然《阿Q正传》的改编并不尽如人意,在改编实践中,原著的一些精髓丧失了,丰富内蕴也遭到了削减。但是,将《阿Q正传》搬上舞台确实对传播经典,使《阿Q正传》从书斋走向民间起到了一定作用。更加完美的改编,需要对《阿Q正传》的进一步消化及更有才华的改编者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