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及治疗后转归情况。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①影像学表现:将45例患者分组,患者CT及胸片表现显示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比较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②治疗后的转归:各组患者死亡率比较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胸部病变好转时间与青霉菌转阴时间之间的对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及Nemenyi法作各组间两两比较,并给予评价。
结果:
1、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包括:斑片状渗出病灶、大片状渗出病灶、粟粒样病变、结节、肿块、肺气囊、磨玻璃样改变、小叶间隔增厚、网织纹理、空洞、空气支气管征、树芽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胸腔积液及气胸。上述表现互相混杂,本组45例患者肺部影像学表现主要分为6种类型:①斑片或大片状渗出病变为主型13例,其中双肺分布10例;②结节病变为主型14例,其中双肺弥漫分布4例,结节病灶大小、分布不均匀;③双肺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4例;④肿块病变为主型4例;⑤双肺肺气囊为主型2例;⑥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为主型3例;⑦其它:双肺弥漫网织状纹理增粗并淋巴结增大大2例;仅见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仅见胸腔少量积液1例。
2、胸部CT与胸片各种表现显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为:肺内结节病变(x<2>=10.76,P<0.05)、网织状纹理增粗(x<4>=4.503,P<0.05)、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增大(x<2>=13.11,P<0.05)、胸腔积液(x<2>=11.14,P<0.05)。
3、本组45例不同胸部影像学表现类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Hc=7,P>0.05)。
4、6例死亡患者在初诊时胸部影像学表现为:①表现为斑片或大片状渗出病变为主型患者有1例死亡(死亡率7.69﹪,1/13);②表现为肺部结节病变为主型患者有2例死亡(死亡率14.29﹪,2/14);③其它表现: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为主型患者2例死亡,双肺弥漫网织状纹理增粗并淋巴结增大患者1例死亡(两者合并死亡率60﹪,3/5)。上述3种病变类型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1,P=0.033);其中病例最少的表现为斑片或大片状渗出病变为主型患者与其它(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为主型、双肺弥漫网织状纹理增粗并淋巴结肿大)患者二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16,P=0.044),由此推断3种病变类型之间两两比较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39例患者胸部病变基本吸收、消散时间与青霉菌转阴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3.94,P<0.05),青霉菌转阴时间早于胸部病变吸收时间。
6、胸片显示胸部病变吸收时间比较:肿块病变为主型与斑片或大片状渗出病变为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4,P<0.05)、肿块病变为主型与结节病变为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6,P<0.05)、肿块病变为主型与双肺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2,P<0.05)。
7、体内青霉菌转阴时间比较:双肺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与斑片或大片状渗出病变为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2,P<0.05),双肺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与肿块病变为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0,P<0.05)。
结论:
1.AIDS合并PM感染患者影像学诊断价值
(1)AIDS合并PM感染者胸部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肺内多发的渗出性病灶、磨玻璃样改变、结节影、肺气囊、网织状纹理增粗、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胸腔积液等,最常见为斑片状渗出病变。可将上述病变分成6种主要类型①斑片或大片状渗出病变为主型;②结节病变为主型;③双肺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④肿块病变为主型;⑤双肺肺气囊为主型;⑥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为主型。
(2)对于肺内结节病变、网织状纹理增粗及纵隔肺门淋巴结增大,CT检查优于胸片检查,另外高分辨率CT扫描对显示小结节病灶、小叶间隔增厚、树芽征等细微征象有明显优势。在治疗过程中对这些患者的复查应采用CT检查。
(3)本组中平片对肺内大部分片状渗出病变、肿块等病变显示与CT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因此平片用作此类患者初诊及治疗后复查是可行的方法。
(4)AIDS合并PM感染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高低对胸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无显著影响。
2.AIDS合并PM感染患者治疗后的转归情况
(1)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为主型和双肺弥漫网织状纹理增粗并淋巴结增大的患者死亡率最高,其次为肺部结节病变为主型患者,再次为斑片或大片状渗出病变为主型患者。临床医师对AIDS合并PM感染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发现上述胸部表现,应密切监护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死亡率。
(2)患者胸部病变基本吸收、消散时间较青霉菌转阴时间慢,但由于青霉菌培养时间需约2周,不能及时反映病情变化,因此仍需做胸部影像学检查进行复查。
(3)肿块病变为主型的吸收时间较斑片或大片状渗出病变为主型、结节病变为主型及双肺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长。建议对于表现为斑片或大片状渗出病变为主型、结节病变为主型及双肺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的患者短期(2周)复查了解疗效;而胸部肿块病变型的患者应中长期(1-2月)复查为宜,直至病变完全吸收。
(4)表现为双肺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的患者体内青霉菌转阴的时间长于斑片或大片状渗出病变为主型及肿块病变为主型患者,说明双肺弥漫粟粒病变为主型患者体内青霉菌浓度较高、潜伏时间较长,提示临床医师对这类患者的用药情况需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