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界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但是,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研究最初主要把隐喻当作一种特有的语言现象,从修辞角度用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以后,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开始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话题。认知语言学强调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是“我们对抽象范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Ungerer&Schmid1996:114)。人类赖以生存的许多概念系统以及思维方式乃至行为方式本质上都是隐喻的(Lakoff andJohnson1980:3)。目前国内外认知语言学领域对具体的隐喻现象研究已经非常广泛,但对味觉隐喻的研究仍然较少,对英汉味觉隐喻进行系统对比还有待更多的探索和研究。味觉活动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与味觉相关的隐喻也成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手段之一。基于这一背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英汉味觉隐喻为研究对象,基于语料对英汉味觉隐喻进行系统对比,系统考察了味觉行为及其功能、味觉器官以及味觉效果词等语料。本研究旨在探讨英汉味觉隐喻化的理论基础和认知特点,并着重研究分析味觉隐喻在英汉语两种语言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味觉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共性远大于差异性。原因在于人类认知模式的相似性和人们共同的身体体验,这种模式是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也印证了Lakoff等关于隐喻具有体验性的观点。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等原因在具体映射过程中又表现出某些差异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源域相同,目标域有异;目标域相同,源域有异。本研究从认知与文化角度对上述异同的原因进行了解释。通过对味觉隐喻的分析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当代隐喻研究中概念隐喻的存在。本文支持隐喻的认知语言学观点,并证实了英汉两种语言的认知共性及文化差异性。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隐喻系统怎样对味觉范畴进行隐喻化,弥补了味觉隐喻领域研究的不足,对于更好更准确的翻译及促进文化交流都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