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机性短期国际资本(本文统称为“热钱”)跨国流动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与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外部因素。如果“热钱”持续大规模无序、脱离监管流入我国可能为未来流向的突发性逆转埋下了隐患,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研究。当前对“热钱”的研究存在以下四个重点问题:“热钱”流入规模有多大。“热钱”流入的激励机制主要有哪些。“热钱”流入会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什么影响。如何有效监管“热钱”流动。本研究将尝试性回答以上几个问题,从“热钱”流入的渠道着手研究流动规模,运用四重套利模型分析流入激励机制,运用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其对宏观经济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并基于对流入渠道和激励机制的分析提出有效监管“热钱”流动的政策措施。 本文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各项目出发分析了“热钱”可能的流入渠道,发现贸易顺差中隐藏着大量“热钱”。在了解流入渠道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当前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热钱”估算方法,提出了本文的统计口径:“热钱”流动净额=外汇储备增量-(外贸顺差+直接投资净流入+收益差额+境外上市融资)+外贸顺差中存在的“热钱”+收益中存在的“热钱”,由此估算出的结果也更符合经济事实。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发现“热钱”流入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利差、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和证券市场价格上涨,其中人民币汇率升值是最主要影响因素。“热钱”大规模流入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推高通货膨胀水平、推动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和加剧证券市场波动。本文重点分析了“热钱”流入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发现“热钱”大规模流入是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水平持续上升的主要推手。“热钱”大规模流入导致央行被动投放大量人民币流动性,而冲销政策效果并不理想且不可持续。政府采用利率政策调控通货膨胀遇到了“三元悖论”的难题:无法有效监管“热钱”大规模流入,却又同时追求人民币汇率稳定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作为一个大国,我国必须具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用汇率工具对抗通货膨胀。对“热钱”流入的监管可从流入渠道和激励机制出发制定应对措施,尤其应管理好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加强对贸易顺差中隐藏“热钱”流动的监管,也可以考虑对“热钱”的投机性交易征收“托宾税”以增加其投机成本。 本文的独立研究探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供了一种更为合理的“热钱”统计口径。有关“热钱”的流入规模众说纷纭的根本原因在于未形成统一的统计口径,当前诸多估算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对流入渠道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文在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各主要项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合理的估算方法,且估算结果与经济事实比较吻合。二是对“热钱”流入的激励机制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此前相关研究只针对个别影响“热钱”流入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综合研究了四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发现人民币升值预期是激励“热钱”流入最主要的原因。三是对央行用利率政策调控通货膨胀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有关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政策目标之间协调的理论研究较多,但是实证研究仍然比较缺乏,尤其是加息抑制通货膨胀有效性的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尝试。 本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目前有关“热钱”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统计口径、激励机制、对宏观经济影响和应对措施四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第二部分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项目出发考察了“热钱”可能的流入渠道,且通过对已有估算方法的比较提出本文的估算方法。第三部分研究了“热钱”流入的激励机制,并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第四部分研究了“热钱”流入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重点研究了“热钱”流入和通货膨胀的关系,以及冲销政策和加息对抗通货膨胀的有效性。第五部分从“热钱”流入的渠道和激励机制出发,提出了对“热钱”流动加以监管的政策措施,建议央行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