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指导下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法哲学问题再探析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47105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下称《形态》)中的历史理论与法律理论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形态》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史分水岭:它不仅意味着马克思对其青年时代问题的总清算,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真实诞生。其原因在于,其确立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范式——历史唯物主义。并且,马克思恩格斯将其运用在对法律问题、法哲学问题的研究上,这便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与法哲学思想,完成了一次法哲学革命。马克思主义是一套“总体性”理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面相,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世界的总体问题的根本性、总体性的回答。故而,从《形态》中抽离出来的法学命题(往往被归结为“经济决定论”、“阶级意志论”和“法律消亡论”),本应牢牢地依附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理论之上。因此,目前紧要的工作,即是还原历史唯物主义与其指导下的法律思想的真实关系,并将研究者的视角从作为结论的法律命题中转回总体性的基本理论中,这正是本文所要进行的一次尝试。  作为“总体性”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以一种历史理论和历史叙事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同样,《形态》中的法哲学理论也是以阐述法律的历史理论和叙述法律的历史过程的方式表现出来。问题随之而来,为何《形态》要用法律的历史理论与法律的历史叙事来阐明法哲学的核心问题,即反思和追问法律的本质与正当性?这种理论和叙事的真实面貌是什么?同时这又意味着什么?  除引论、结论两部分外,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通过对西方法哲学思想史以及对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的梳理,探究马克思恩格斯树立“历史本位论”的思想史渊源。西方对法哲学和政治哲学问题的思考,依赖于一个基始性问题,即自然与历史的根本关系。对于自然与历史之关系的不同回答,正是西方法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古今之争的关键。西方现代政治哲学自马基雅维利以降,便开始了“征服机运”的伟大历程,其实质正是历史取代了自然,成为人类世界的基始性场域。由此,历史唯物主义确立的“历史本位论”,并非马克思恩格斯“无中生有”的独创,实乃着西方现代政治哲学传统的延续。并且,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确立“历史本位论”,正是出于其关于人类社会的最终归宿的问题意识。  第二章,深入解读文本,挖掘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证成“历史本位论”的具体逻辑。在《形态》中,原本被认为处于分裂状态的自然与历史,被历史唯物主义统一了起来,并且,这种统一实则就是历史吸收了自然。这便可以初步解答,为何《形态》将历史指认为人类世界之唯一场域,为何《形态》将历史问题作为人类世界的根本性、总体性问题,作为对法律的本质与正当性进行反思和追问的根本问题。  第三章,基于“历史本位论”的确证,指出法和法律对历史法则的依附关系,并指出历史法则的两种形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中,法和法律的传统关系已被打破,法和法律都成为次生性的人定规范,而真正的具有高级法意涵的规范,只能是历史法则。然而,在《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何为历史法则?”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涉及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内部张力。正是这种内部张力产生出了“史前史”与“真正的历史”的重要划分,及两种不同的历史法则,即“宏观的历史法则”与“‘史前史’的历史法则”。  第四章,探讨“史前史”的历史法则、“史前史”中法和法律的各自属性,及上述两者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此历史阶段的考察,本文将指出,“史前史”的历史法则及历史过程,乃是对宏观的历史法则之根本目的的背离,现实中的法和法律直接依照着现实历史的独有法则,也走向了历史之根本目的的对立面。  第五章,由“真正的历史”和“宏观的历史法则”出发,探讨法和法律历史生命的终局走向。“史前史”独有发展逻辑是对宏观历史法则的异化,但“史前史”的发展过程却在某种意义上顺应着宏观的历史法则。历史乃是一个不断进步并实现终级目的的过程,人类能够在最彻底的不自由的时刻,进入到真正的历史中并实现彻底的自由。而同时,这种由史前史飞跃到真正的历史的过程,也意味着现实中的法和法律的消亡。因此,在真正的历史中,法和法律与历史法则的关系问题就集中在“法律消亡论”上。然而,本文将论证的是,现实中法和法律的消亡,并不意味着法和法律在真正的历史中的彻底地取消,而是法和法律本真状态的复归。  最终,本文将在结论中对“历史本位论”的本质与意义、两种历史法则及相互关系、现实中法和法律的历史过程进行总结,并明确《形态》中的法律与历史法则之关系的关键理解。指认脱离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宏大历史哲学理论背景的“经济决定论”、“阶级意志论”和“法律消亡论”,存在着理解上的片面性,并最终回答《形态》以历史理论与以历史叙事的方式所阐释的法哲学理论的真实面貌及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之间的交往愈加密切,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各国法律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使得法律的发展趋向世界化、全球化。美国法学家伯尔曼对此种现状进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出版法制是民国时期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继承并发展了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和北洋政府时期有关出版的立法与司法的实践经验。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版法制的探究,不仅可以填补关于民国法制史研究中的一些空白,还可以对当代中国制定有关出版法律法规、完善出版法制、健全现代法律体系提供借鉴。本文以中国出版文化传统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有关历史为背景,借助档案资料、有关法律规定以及相关著作,运用
研究了钛合金高速超声椭圆振动铣削中振幅对加工表面完整性的影响.首先基于高速超声椭圆振动铣削过程中刀具-工件的运动学特点和实现分离断续切削条件,建立了切屑厚度模型以
20世纪中期以来,民主和民主化一直是政治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韩国是第三波民主化过程中民主转型比较成功的典型国家之一,二战后基督教成为韩国最主要的宗教。亨廷顿认为基督
宿根花卉品种繁多,栽培方法和繁殖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库尔勒市园林科研所于2004年陆续引进栽培繁殖宿根花卉30余种,通过3年的努力,筛选出7个适宜本地区栽植的宿根花卉品种,研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广大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就勾画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场景,我国古代儒家、道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经济增长模式多样化也使村民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有了潜移默化的转变。尽管我国农村仍然是一
自清朝末年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沿海沿江商埠的陆续开放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繁重的苛捐杂税等原因,致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谋生之路,而随之产生的诸如
聚力媒体融合,聚焦深度融合已成为江苏广电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本文的笔者参与了今年2月由省局科技委组织的对苏州、无锡、常州、宜兴四家市县广电台媒体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