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的心脏”和制造业的核心要件,不仅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物质生产部门,还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产业。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振兴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一项重大产业政策,对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进行了比较与评价,并在产业经济学的框架内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产权结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本论文首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处于支柱产业地位,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直接贡献达到38.8%,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达到18.3%。装备制造业整体的影响力系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位于前列而且远高于各部门平均水平,表明装备制造业具有超强的产业关联效应。从感应度系数来看,装备制造业的增长受其他部门需求刺激较小,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长期历程来看,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协整关系。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但反过来受经济增长的刺激较弱。装备制造业属于中国独有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先进装备制造业”还未有统一的界定。本文认为,先进装备制造业指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具有“先进”的动态性和相对性、技术先进性、国际竞争力强、高产业关联度、资源节约与环保性等特征。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是现阶段世界上装备制造业最强的四个国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存在较大差距。首先,在装备制造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标准、管理思想以及劳动生产率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从国际竞争力上来看,除了汽车产品距离日本和德国有巨大的差距,其他的装备制造产品在国际上已经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从经济贡献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一直低于德国、美国和日本,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对工业增长的直接贡献与发达国家相比偏小。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能源消耗与资源节约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从对2005-2006年数据因子分析的综合评价结果来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先进水平低于日本、德国和美国,其中距日本的差距最大。我国30个省市的装备制造先进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和地区集聚性。进行了评价、比较和分类。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分析的结果来看,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和吉林省的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较高,而其他省份处于第二和第三档次,而且聚类分析和因子得分排序的结果基本一致:东部经济强省以及吉林省处于领先地位,而中、西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水平相对落后。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其影响因素非常多。绩效和技术创新是装备制造业的先进水平的重要表征,所以本章通过考察绩效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来间接衡量各因素对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的影响。从绩效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都会提高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从市场结构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企业规模与市场结构之间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技术创新投入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R&D经费支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与企业规模之间都表现为显著的“倒U型”关系,说明技术创新投入在企业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呈现出“惰性”;国有产权对研发经费支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市场结构变量与研发经费支出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明显。从技术创新产出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企业规模之间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加入其他解释变量后这种关系依然很明显,而市场结构与新产品销售收入之间同样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不论是技术创新投入还是产出,国有企业都表现出更强的创新激励;使用专利作为技术创新产出指标并没有得到与预期假设一致的结果。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长期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对1988-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数据进行ARIMA模型拟合及预测可以看出,ARIMA模型具有较平稳的拟合效果,从预测结果看,2015年当年价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大约为51800亿元。在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装备制造业需要依靠拉动内需与国际市场复苏实现持续增长,要加大装备制造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规避宏观经济环境风险、供求风险、上下游行业风险等产业风险,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