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存在“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尖锐矛盾,严重影响农业增效、农户增收;此外,传统模式下的农产品供应链中,中间商获利较多,往往引发“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农业生产趋向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由此推动农产品供应链重构与流通渠道变革,农产品供应链趋向扁平化、多渠道化。农产品供应链两头是众多农户生产者与家庭消费者,具有参与主体众多、多环节、跨地域、流通数量大等特征,供应链容易受到系统内部、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演变成供应链风险。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农产品供应链风险集中体现于供需扰动造成价格波动,导致供应链系统的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需求不确定下的供需关系包括供需平衡与供需偏差两种,其决策研究对供应链管理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农产品供应链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影响其决策,在考虑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其风险承受能力,最终也会影响系统的收益。文中利用条件风险价值(CVaR)、均值方差、效用函数等风险工具刻画供应链中的风险指标,以博弈论、契约论、营销渠道等经济管理理论为基础,分别对“农超对接”供应链与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进行研究,重点从产业化模式下作为供应商的合作社视角进行分析,给出面临需求不确定状况农产品供应链的决策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梳理农产品供应链相关概念、理论与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营模式,重点分析了“农超对接”与农产品双渠道的模式,归纳出合作社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要素、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农产品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产生机理及表现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归纳出农产品供应链的常规处理与监控方法,给出了需求不确定下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管理策略,为下文决策研究奠定基础。其次,在需求不确定状态下,针对由一个风险中性合作社与一个风险规避型超市组成的“农超对接”供应链,给出一种双方采用“订金+延期支付”订单的农业运营模式。考虑超市的风险规避行为,运用CVaR模型研究供应链的最优订货决策及合作社的定价问题,实现需求不确定性市场下系统有效决策目的。再次,在需求不确定状态下,针对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分别考虑供应商、零售商在供应链中的主导作用,利用均值-方差法描述其风险态度,在一体化和独立决策模式下考虑供需关系,对六种不同情形进行分析,给出不同供需情形下供应链的最优决策。然后,在需求不确定状态下,针对生鲜农产品双渠道模式,分析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存在损耗的特性,构建生鲜农产品双渠道模型,进一步分析供应链最优量价的变化情况,初步设计收益共享契约,实现生鲜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的协调,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最后,以我国坚果供应链为案例,分析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供需扰动风险,分别对“农超对接”模式与双渠道模式下的坚果产业供应链的运营进行决策,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坚果产业,为坚果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