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国际市场的竞争态势越来越激烈,许多企业不得不寻求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和发展,以期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而企业国际化的本质即是企业资源的跨国转移,包括资本、技术、知识和能力等。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企业的向外拓展早已成为一种态势,从全球化的角度发展企业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企业的共识。当企业开始选择对外投资时,首先面对的一个关键决策就是进入模式的选择,因为企业一旦选择进入国外市场,就意味着需要面对资源的投入和风险的承担。进入模式的选择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市场表现,选择恰当,将有利于企业在当地市场更有效的进行经营和拓展;选择不当,则很有可能造成企业战略性的失败。伴随着印度政府关于国内制造业“印度制造”国家战略的实施,印度政府正式向全球打开了外国投资者进入印度本土进行投资的大门,而对手机行业允许外国资本企业持股份额达到100%的政策也意味着印度对外资企业彻底放开了手机市场,越来越多的手机企业开始进入印度市场,其中便包括中国企业的身影。本文以已经进入印度市场的8家中国手机企业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这8家企业在印度市场中选择的进入模式进行比较,探讨了企业国际经验、科研水平、经营规模和经营能力对企业进入印度市场进行生产活动的模式选择的影响情况。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拥有相对较高国际经验、科研水平、经营规模和经营能力的手机企业都会选择独资进入模式,而这四个因素相对都较低的企业会选择契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印度市场进入模式的参考体系,希望借此研究能为尚未进入或准备进入印度市场进行生产的中国手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最后,根据相关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中国手机企业进入印度市场的战略建议。首先是采取非贸易进入模式的建议。随着印度政府对于手机行业直接贸易壁垒的提高、本地投资模式政策的放宽以及印度目前手机消费市场的现状,非贸易进入模式对于企业未来在印度手机市场获得更大的收益以及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混合进入模式的建议。对于中小型的手机企业,可以采取混合进入模式进入印度市场,以此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减少资源承诺,同时可以获得较快的市场成长空间。而对于国内手机产业链,可以与准备或计划进入印度手机市场的国内中小企业合作,双方资源互补,风险共担,通过选择先进入后调整的方式,慢慢积累印度市场的经验,以减小单独进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