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保护的核心是“人”的问题,理解居民环保行为的基本规律已成为当前环境管理领域的前沿课题。新近研究不断发现了一类“行为溢出”现象:当参与某类环保行为后,居民实践其他环保行为的水平也会相应上升(正向溢出)或下降(负向溢出)。这预示着倡导某类环保行为的公共政策既可能凭借行为正溢出助推居民自愿参与其他领域的环保事务,进而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能因行为负溢出减弱个体后续的环保行动意愿,甚至造成政策之间的相互抵触。作为行为研究的热点议题,行为溢出分析一方面有助于揭示个体在环保实践中的复杂行为生态,从而推动了环境行为与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凸显政策干预对非目标行为的“涟漪”效应,也为行为公共管理学与行为政策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增长点。然而,有关行为溢出的两类基本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亟待研究进一步探索。第一,行为溢出为何发生?尽管既有研究针对正向或负向溢出机制提出了种种假说,但理论之间彼此割裂甚至相互矛盾。更关键地,现有理论并未深刻说明行为溢出现象的本质,也无力于诠释行为之间时而呈现正溢出、时而又产生负溢出这一复杂现象,因此难以提供行为溢出内在机理的通则性解释。第二,行为溢出何时发生?溢出效应的显现往往取决于特定条件,但针对行为溢出影响因素的系统性检视却仍然缺乏,无法明确框定行为溢出的发生条件。对此,本文展开理论与实验研究,深入探讨行为溢出的内在机理与影响因素。理论研究的核心贡献在于提出了“自我推断”模型,以此追溯行为溢出现象的发生本源,揭示溢出效应的深层次机理。“自我推断”模型表明,行为溢出的实质是:有限理性的个体在追求多重目标的连续决策过程中,借助过往行为对内在偏好展开“自我推断”所引发的行为前后一致(正溢出)或偏离(负溢出)现象。模型进一步指出,环保目标承诺与自我环保身份承诺是“自我推断”过程的核心机制:当个体采取目标承诺视角、聚焦环保目标本身的价值时,过往环保行为将强化两类承诺感并促生行为正溢出;当个体采取目标进展视角、聚焦环保目标实现的程度时,过往行为将弱化两类承诺感并诱发负溢出;而现有的各类理论机制仅是对不同推断过程的具体刻画。由此,“自我推断”模型将正、负溢出效应纳入了统一的解释框架,弥合了现有研究的理论争议。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检视了决策主体、客体及决策情境中的四类异质性因素(个体价值观念、行为难度、政策干预及社会规范)对个体“自我推断”过程的潜在影响,以辨识它们对行为溢出具体形态的调节作用。实验研究对理论模型展开细致检验。研究综合运用两类实验方法,检视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对若干私人与公共环保行为的溢出效应。其中,调查实验基于百余个社区的大样本居民被试(N=4253),采用“回忆法”操纵个体对过往垃圾分类经历的具体感知;而田野准实验进一步观测居民在社区垃圾分类的实际参与过程中所展现的行为溢出现象(N=200)。实验研究结果充分支持了理论模型,表明:(1)垃圾分类行为对两类承诺感的弱化是负溢出的发生路径,对环保目标承诺感的强化是正溢出的发生路径;(2)后续环保行为难度较高时,无论正、负向溢出均不易发生;(3)强调垃圾分类环保属性的干预策略更易引发正溢出,但凸显垃圾分类经济属性的激励手段难以促生正溢出、甚至诱发负溢出;(4)社区环保规范越强,即社区居民普遍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越高时,个体的行为负溢出现象越易显现。然而与预设不一致的是,研究未发现证据表明自我环保身份承诺是正溢出的解释机制,同时个体价值观念对行为溢出形态也基本无影响。基于理论与实验研究,本文强调决策部门应结合行为溢出效应展开政策分析与评估,可考虑开展政策实验测算行为溢出的实际范围与程度,而在综合施策时也要警惕政策组合效果小于各政策效果之和的问题。为激发行为间的正向溢出,公共部门应当合理运用干预策略,尤其谨慎使用经济激励手段;同时关注政策运行的社会环境,纠正居民的规范偏离行为;此外也需进一步降低非目标行为的实践难度,结合环保信息框架策略不断扩大行为正溢出的作用域。最后,关注行为溢出的其他影响因素、检视溢出效应的长期变化趋势、分析未来行为预期对当前决策的潜在溢出是对后续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