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认识到了相似性在隐喻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认为具备识别隐喻相似性的能力是天才的标志。印斗基亚在《隐喻与认知》的第一页就首先把隐喻分为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隐喻。近年来,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研究,但对于以想象出来的创造相似性的隐喻研究却不多见。2012年,李安的3D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给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电影带给大家的不仅是一段神奇的冒险历程,影片中关于人性、兽性的隐喻也引发人们的热议。作者通过刻意设置的文字和小说情节,让读者产生无尽的联想:看似冒险小说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小说中独特的名字预示着什么?文中出现的角色(派,理查德·帕克,髭狗,斑马,猩猩)的目标域是什么?无论是名字还是角色,无一不是作者精心的安排,因此,读者能一步一步找出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来证实心中的疑虑。《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一些隐喻与我们常见的通俗隐喻(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着某些相似性而这一相似性是在隐喻使用前人们就已经了解的)不同,小说中些隐喻的相似性是人们之前没有意识到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所谓相似性是读者在作者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并置后想象出来的。根据创造相似隐喻的定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出现的这类隐喻属于创造相似性隐喻。由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视角,并对语言的动态在线意义构建过程的解释具有极大的作用。本文主要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出现的创造相似性隐喻,主要回答以下两个个问题:第一,小说运用了哪些创造相似性隐喻?第二,根据已得到的认知理据,如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这些创造相似性隐喻的认知机制?通过研究发现:第一,根据创造相似性隐喻的定义,通过对两个故事文本的对比分析,本文概括出两类创造相似性隐喻:一类是名字隐喻;另一类是角色隐喻。第二,虽然文中的创造相似性隐喻不像常规隐喻那样显而易见,但是作者为表达自己一种特别的感受或看法,在两个并无任何联系的事物中创造出了一些相似性。根据概念整合理论,小说中创造相似性隐喻的构建过程可以分为三步:首先,丈中出现的创造相似性隐喻激活了两个不同的心理空间,即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然后基于从文章背景知识和上下文中获得的两输入空间的相似性,两个输入空间中的部分元素进行跨空间映射,进而形成类属空间;最后基于类属空间中的两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两输入空间中的元素和结构被选择性的投射到合成空间,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等过程,生成了一个层创结构,即创造相似性隐喻。通过这一过程,人们能理解文中出现的创造相似性隐喻构建过程和小说作者的构思过程。创造相似性隐喻的主要作用是使小说更有意义,愈加耐人寻味;同时启发读者对人性,对生命的思考。通过分析小说中出现的名字隐喻和角色隐喻,我们发现它们并非仅仅是语言层次的体现,而与认知隐喻思维相关。本论文的研究也进一步丰富了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