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室内颗粒态污染物及其输运规律的实验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_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住建筑室内外的颗粒物污染越来越严重,然而人有50%的时间在居住室内度过,很容易受到室内颗粒物对健康的威胁。目前居住建筑室内颗粒物浓度尤其是数量浓度数据比较匮乏,因此了解室内颗粒物污染状况是首要一步。此外,由于颗粒物的输运规律随粒径和换气次数而变化,因此掌握颗粒物穿透率、沉降率、再悬浮随粒径和换气次数的变化规律对控制室内颗粒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了居住建筑的布置特点、室内颗粒物散发特点以及影响其输运规律的因素;再者,选择11户典型住宅进行自然和渗透工况的测试,获取室内外颗粒物数量浓度、室内外浓度比(I/O)和渗透系数随粒径变化的特点;最后,选取真实房间进行实验测试,研究颗粒物沉降率、穿透率、再悬浮量随粒径和换气次数的变化规律,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人在居住建筑室内的停留时间有所延长,仍有53%的人每天在住宅中的时长超过10小时。人们越来越关注室内颗粒物污染,但缺乏量化的认知,在新风机或空气净化器的使用上存在不合理性;(2)西安市冬季室内外PM10和PM2.5的平均浓度均超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室内外颗粒物主要以细颗粒为主(直径<1.0μm),数量级可达107粒/m3,不同粒径段所占比例有差异,PM1占PM10的比例超过60%;(3)自然工况下,粒径小于0.5μm和大于8.0μm的粒子平均I/O比大于1,0.58.0μm之间的粒子I/O比小于1,且随粒径的增大先稳定后减小再增大,2.55.0μm范围内出现最低值;PM1的平均I/O比大于1,而PM2.5和PM10的平均I/O比小于1;数量渗透系数F随粒径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0.51.0μm范围内出现最大值;质量渗透系数为:F(PM10)>F(PM2.5)>F(PM1),室内外相关性为:R(PM10)<R(PM2.5)<R(PM1)(4)渗透工况下,粒径小于8.0μm的粒子平均I/O比小于1,而大于8.0μm的粒子I/O比则大于1,且随粒径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0.52.5μm范围内出现最低值,PM1、PM2.5和PM10的平均I/O比均小于1;数量渗透系数F随粒径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直径0.3μm处出现最大值,且质量渗透系数为:F(PM10)<F(PM2.5)<F(PM1),相关性为:R(PM10)<R(PM2.5)<R(PM1);(5)沉降率随粒径的增大呈现波动上升,换气次数对2.5μm以下的颗粒物影响比较大,但对2.5μm以上的颗粒物几乎没有影响;小颗粒对室内气流的稳定性敏感度较高,稳定工况对小于1.5μm颗粒物的沉降有抑制作用,颗粒物的密度对颗粒物的沉降有影响,密度越大沉降率越大;小功率电器散发的热量对颗粒物沉降率几乎没有影响。(6)再悬浮是不能忽略的室内源,其散发量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当室内颗粒物浓度大于0.5×103粒/cm3时,细颗粒物会发生凝并现象;颗粒物通过窗户缝隙的渗透需要考虑其在缝隙内的惯性损失,窗户的横竖比例对穿透率的影响并不明显。
其他文献
—本文设计了实现车载GPS/DR组合导航系统最优综合的联合卡尔曼滤波器,并给出了滤波算法。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联合卡尔曼滤波器结构及其算法,并应用于GPS/DR组合导航系统的最优综合校正中。理论分析及计算机仿真结果均表明,应用该自适应联合卡尔曼滤波器可大大提高车载GPS/DR组合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及容错能力。
摘 要:风险偏好影响着居民的投资行为。本文首先构建了指标模型测度居民主观风险偏好,之后从人口统计特征与工作情况两个角度分析主、客观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收入水平、是否在行政或事业单位工作对主、客观风险偏好均具有显著影响;年龄仅对主观风险偏好影响显著。因此,我国金融机构应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不同金融产品,以此来满足居民的投资需求。  关键词:风险偏好;影响因素
近年来,农村生活污水已成为农村主要的环境问题.对2处宁夏典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数量变化特征对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的影响进行研究,为采用人工干预微生物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