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肌电图比较经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取出内固定后远期随访椎旁肌的功能方法将门诊及电话随访到的胸腰段骨折术后取出内固定12月以上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9例,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组成微创手术组共37例,行传统后正中入路的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组成传统手术组共32例。观察末次随访时椎旁肌的肌电图变化及随访时SF-36量化评分及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同时比较两组的第一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利用统计学方法对随访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末次随访患者SF-36量化评分及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微创组与传统组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微创组与传统组肌电图比较,静息状态下,传统组28例(87.5%,28例/32例)同时出现2个以上纤颤电位和正向锐波,微创组仅有3例(约8.1%,3例/37例)同时出现2个以上的纤颤电位和正向锐波,两组间差异显著;轻收缩状态下,传统组28例(87.5%,28例/32例)运动单元电位时限和波幅减小与增大混合出现,且出现多相波增多的现象,微创组均2例(约5.4%,2例/37例)出现运动单元电位时限和波幅减小或增大,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最大用力状态下,传统组28例(87.5%,28例/32例)出现电位峰值在1mv到2mv的干扰相和混合相交替,同时出现电位峰值大于10mv或小于1mv的单纯相,微创组2例(约5.4%,2例/37例)出现募集型干扰相和混合相,两组间差异显著。两组术中出血及术后下地时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均低于传统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的手术方式不仅有术中出血量减少、下地时间早等优势,对椎旁软组织的损伤减小,保护了腰椎的稳定性,减少患者术后生存能力及社会功能的丧失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