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要考察的是古代中国画家的社会身份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古代中国绘画的一种价值观的研究,即研究中国的画家们为何而画,社会是如何看待他们的,他们自己又是如何来看待绘画这个行业的。这些问题其实早就存在于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只是前人没有将它系统的加以论述。本文只是选择几个方面,对这些问题做一彼此有点关联的解答。
第一章所考察的是“图画”、“艺术”与“画家”的一般概念,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从一个学科或职业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画家的身份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发现了中国的情况与西方比较相似,绘画并不象人们所想那样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
第二章讨论的是画家与正史即“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和小说的关系,其目的是设身处地从文人的角度来检讨画家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站在历史学家的立场来看,画家是无足轻重的。
第三章是通过的一些主要的画品、画史、画论的分别研究,来表明中国的文人、或者说知识分子对于画家在绘画以外的方面,诸如道德、修养、学问等,似乎比绘画本身有着更多的要求。
第四章所要讨论的是业余画家、或者说是文人画家的问题。文人画家在中国的美术史中扮演着主角。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他们是如何处理绘画与人生的关系的,是否应该先学好书法再去画画,甚至是先做个大文人、或者先去当一个政治家再去画画。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有限考察,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绘画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文人、或者说是士大夫的参与,使得它的美学观念、趣味标准、形式风格,乃至历史的撰写方式,在许多方面都显示出与西方绘画的不同;自然,中国画家的文化身份和社会地位也不同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