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搜集整理历代医家治疗骨痹的内治方药信息,总结骨痹内治方药的组方用药规律,探讨古今文献中不同时期治疗骨痹内治方药的应用范围,并推论分析其病因病机及其治法治则。为今后临床和科研提供文献学基础和较为明确的用药指导。方法:采用系统文献法对秦汉至今各个时期治疗骨痹内治方药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确定病症名称,对原始文献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编排,共查阅441首符合纳入标准的骨痹内治方剂,对方药信息应用频数分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同时结合分析归纳法、方剂计量学研究方法,方证对应方法对骨痹内治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共收集到441首符合纳入标准的骨痹内治方剂,在收集的方药功效中,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解表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平肝熄风,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十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了93.69%,是构成治疗骨痹的主要药物,其中补虚药占30.18%,活血化瘀药占16.27%,祛风湿药占13.27%;在四种补虚药中,补阳药占34.34%,补血药占29.59%,补气药占27.57%为主,四气中温、平、寒三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了88.77%,五味中甘、辛、苦三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了93.40%,归经中肝、心、肾、脾、肺经为主,累计频率达到了91.14%,通过系统聚类形成了10个聚类方。元以前、明清、近现代三个时期,内治方剂在功效、四气、五味、归经总体用药方面有所差异,说明三个时期骨痹病的病因病机有所变化。结论:1.骨痹内治方药的组方用药规律为:(1)辛甘苦燥,甘温并施;(2)平调脏腑,标本兼顾;(3)补中有泻,泻中有补;(4)虫类搜剔,力宏效专;(5)藤蔓之属,通经入络。2.总体用药药味以甘、辛、苦为主,药性以温、平、寒为主,归经以肝经、心经、肾经、脾经、肺经为主,重在肝心肾脾经。药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为主。3.通过以方测证得出的骨痹病的基本证型有5个,分别为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肾虚血瘀型、痰湿内阻型、肝肾亏虚型。4.虚、瘀、痰、邪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总的治法治则上以温通补益为主,兼以祛瘀化痰,祛风湿通络。5.对10个聚类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常用的特殊药对有以下几类:祛邪类药对:陈皮、半夏,羌活、独活,独活、细辛。扶正祛邪类药对:狗脊、骨碎补,赤芍、白芍,生地、牡丹皮,附子、干姜。扶正类药对:黄芪、白术,菟丝子、枸杞子,附子、肉桂,当归、熟地,当归、川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