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在保持其意义不变的情况下,将一种语言的言语作品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作品的过程。翻译时应在遵循翻译规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本携带的所有信息。字幕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部分,作为文学翻译的分支,既有其共性,遵循文学翻译的一般指导原则,也有其特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俄两国的交往日益频繁。自2013年以来,两国国家元首达成共识:两国互办电影节,进行优秀影片展播,旨在加强两国在电影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本文以俄罗斯电影《静静的顿河》为研究对象,肖洛霍夫的这部史诗作品四次改编成电影,每次改编都是一个时代的记录。目前在中国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版本是由谢尔盖·杰拉西莫夫1958年导演的影片.这部电影在1958年的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水晶地球奖,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旨在探索译者如何克服字幕翻译的诸多限制因素,使译文与原文实现功能对等。论文由前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及研究意义,并指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文的结构框架。第一章主要介绍功能对等理论和电影的字幕翻译,揭示功能对等理论对于影视字幕翻译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的意义。第二章首先介绍了影片的概况,从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及替换法、增词法、减词法和词序调整法四种翻译技巧探讨译者如何实现字幕翻译的功能对等。第三章论述了在处理字幕中的文化信息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电影《静静的顿河》不仅反映出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特点,也带有深深的哥萨克文化群体的烙印。在翻译中难免会出现文化空白现象,为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我们采用音译法、直译法、等值词替换和加注法等进行处理。结语是对研究成果进行的简要总结,揭示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