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理论视角下《瞬息京华》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lb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出现的“文化转向”使得翻译不再局限于文本内部,转而研究翻译外部的文化背景。广阔的文化背景让翻译研究跳出了语言的微观层面从而更多地关注翻译过程中的政治,社会,历史与文化等宏观因素。作为文化转向运动的领军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了著名的改写理论,并指出:改写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而且以特定的方式操纵文学。翻译是一种受制于当时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这三个因素的改写。作为林语堂的第一部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1939)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其中丰富的中国文化使得本书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基于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本文将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译本(1930s版越裔译《瞬息京华》和1990s版郁飞译《瞬息京华》)进行比较,指出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者的翻译策略及译文产生的影响。本研究搜集了Moment in Peking中的137条语料,并将其分为道德、政治、法律制度、字(名字)、词(文化负载词)和诗歌语言等几个方面,然后从中选取了37个例子进行对比分析。由于赞助人的资料有限,本文仅分析意识形态和诗学这两个因素对翻译的影响。通过定性研究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本研究试图找出Momentin Peking两个汉译本不同翻译特点及译者对原文的改写。最后,试图总结出两个译者主要的翻译策略。通过研究,本文发现为了使译文更好地被不同时期的读者接受,译者必须在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制约下翻译原文本。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种种旧的束缚使得越裔的译本比较保守,而产生于九十年代的郁飞的译本则显得比较开放。因此,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两个译文均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性。只能说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文本。本研究由六章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言,对全文进行概述。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重点介绍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第三部分介绍语料和语料研究方法。第四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本文分析了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具体从道德,政治和法律制度三个角度对比分析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译本。其次,本文还分析了诗学对翻译的操纵,分别从词和语言风格两个角度对比分析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译本。第五部分是总结和对比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学下两位译者在对原文进行改写时所采取的主要的翻译策略。第六部分是总结,探讨了本研究的发现与不足。
其他文献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尤利西斯》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语言艰涩难懂,写作技巧新颖繁多。语言变异作为意识流写作技巧的重要手法,在这部
<正> 一件突厥时代石人近日在新疆兵团农五师八十一团黑水沟被一农工种地时挖掘出土,使这一稀世之宝重现人间。 该石人通体长30.5厘米,头部长5.5厘米,身体部分长15厘米,身体
期刊
<正>LAST night the waiter put the celery on with the cheese,and I knew that summer was indeed dead~①.Other signs of autumn there may be-the reddening leaf,the
期刊
免耕播种机是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工具。犁刀圆盘是免耕播种机开沟的核心装置,利用犁刀盘开沟器疏松的种床有利于作物种子的生长。文章介绍了利用Pro/E软件对波纹盘犁刀
公共关系新闻宣传是组织的重要传播手段,在现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广告效应逐步减弱的条件下,社会组织需要挖掘公共关系新闻宣传的价值,需要研究公共关系新闻宣传的规律和技巧
本文针对一种新型钢筋桁架楼承板和新型整体式内墙板进行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数值分析,为新型材料的推广使用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首先对不同跨度的共18块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无支
随着20世纪60年代晚期语料库语言学的迅猛发展,作为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有潜力的资源,语料库开始为研究者们所熟悉(Sinclair,1966)。当前,语料库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教学中,其中一种是
承负说即道教因果报应论,它主张善恶祸福前承后负,以行为者本人及其子孙为承报主体而代代相报,承报范围涉及社会人事及自然的方方面面。承负说源自春秋以来的传统报应观,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