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出现的“文化转向”使得翻译不再局限于文本内部,转而研究翻译外部的文化背景。广阔的文化背景让翻译研究跳出了语言的微观层面从而更多地关注翻译过程中的政治,社会,历史与文化等宏观因素。作为文化转向运动的领军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了著名的改写理论,并指出:改写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而且以特定的方式操纵文学。翻译是一种受制于当时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这三个因素的改写。作为林语堂的第一部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1939)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其中丰富的中国文化使得本书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基于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本文将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译本(1930s版越裔译《瞬息京华》和1990s版郁飞译《瞬息京华》)进行比较,指出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者的翻译策略及译文产生的影响。本研究搜集了Moment in Peking中的137条语料,并将其分为道德、政治、法律制度、字(名字)、词(文化负载词)和诗歌语言等几个方面,然后从中选取了37个例子进行对比分析。由于赞助人的资料有限,本文仅分析意识形态和诗学这两个因素对翻译的影响。通过定性研究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本研究试图找出Momentin Peking两个汉译本不同翻译特点及译者对原文的改写。最后,试图总结出两个译者主要的翻译策略。通过研究,本文发现为了使译文更好地被不同时期的读者接受,译者必须在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制约下翻译原文本。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种种旧的束缚使得越裔的译本比较保守,而产生于九十年代的郁飞的译本则显得比较开放。因此,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两个译文均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性。只能说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文本。本研究由六章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言,对全文进行概述。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重点介绍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第三部分介绍语料和语料研究方法。第四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本文分析了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具体从道德,政治和法律制度三个角度对比分析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译本。其次,本文还分析了诗学对翻译的操纵,分别从词和语言风格两个角度对比分析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译本。第五部分是总结和对比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学下两位译者在对原文进行改写时所采取的主要的翻译策略。第六部分是总结,探讨了本研究的发现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