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麝类Moschus spp.机警胆怯,行动隐秘,难以发现实体,但其排便点(Latrine site)遍布整个栖息地且重复利用。排便点是其重要的化学通讯场所,因此排便点常作为研究和评价栖息地的重要标识物,具有动物生态学研究上的重要指示作用。因此以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排便点作为标识物,为了解其偏好栖息环境的特征。为此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根据海拔梯度共布置17个1km×1km的样方,在每个样方内至少布置一条样线。样线每400m设置两条搜索样线,并布设样方记录生境因子。采用Ivelve的选择性指数、广义线性模型及多重对应分析,分析林麝对生境因子的偏好性。分析结果发现,林麝最为偏好的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且规避常绿阔叶林、次生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此外,海拔、灌丛盖度和坡度也显著影响林麝栖息地偏好,其排便点集中分布在海拔区间2000~2600m,并且偏好有一定灌丛盖度且坡度陡的生境。保护和恢复栖息地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根本方法,适宜性分析是保护和恢复栖息地的基础。本研究中利用3S技术和MaxEnt模型对唐家河林麝栖息地进行评价。分析时高程、坡面方向和坡度是环境变量,林麝排便点位点为物种存在的位点。结果显示,保护区适宜栖息面积约78.2 km2(占保护区面积的19.6%),中等适宜栖息地面积约132.9 km2(33.2%),低等适宜栖息地面积约92.4 km2(23.1%),不适宜栖息地约96.4 km2(24.1%)。影响林麝栖息地适宜性的主要因子为海拔,随着海拔的上升栖息地适宜性增高,当海拔达到2000~2500m海拔区间内栖息地适宜性达到最大;当海拔高于2500m时,随着海拔的升高适宜性下降。因此,唐家河保护区内林麝的适宜栖息地呈一个带状,海拔过高和过低的栖息地均不适宜。保护区规划生态旅游等人为影响很大的项目时,应该谨慎考虑,避开林麝适宜的栖息地,减少对林麝适宜栖息地的影响。通过红外相机陷阱技术调查了林麝的活动节律。相机主要布设在其排便点,相机监测时间为2018年8月20日~2019年1月26日。结果发现,林麝在早晨(6:00~8:00)和黄昏(16:00~20:00)时其活动强度高,在日出前和日落后都出现了峰值,证实林麝为晨昏型活动。该研究中林麝的林麝的各月日活动差异指数a存在显著差异,8月~10月日活动差异指数显著低于11月~12月、1月。8月~10月日活动差异指数低,说明林麝在1d之间的活动时间分配相对均匀。主要原因可能是林麝11月~12月受到的干扰较大,影响了其日常活动时间的分布。研究发现,其各月昼行性指数β值均小于13/24且差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林麝是晨昏型为主的夜行性动物。根据季节性活动强度指数,发情期间林麝在白天活动的时间多于非发情期,达到显著水平(P=0.043),且昼行性指数高于非发情期。这主要与林麝的发情期的行为和冬季的食物及温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