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面临着新的发展变革,虽然具备很多有利因素,但同时又面临许多挑战,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引起的深层次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不仅是城市发展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能够改变农村与城市居民在数量上的比例,实现农村人口的逐步市民化,从而实现农村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进行了阐释,以辽宁省为例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希望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点借鉴,切实推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健康、快速、有序转移。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观点、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与两部门结构发展模型、拉尼斯--费景汉的劳动力转移理论、乔根森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和托达罗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全面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社会意义。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进程、农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分别进行了探讨。
第三部分:分析辽宁省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对劳动力素质、数量等现状的梳理,着重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制约、乡镇企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缓慢、农业自身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健全等方面。
第四部分: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农村教育和培训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创新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业对劳动力的自主消化力: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