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金属氧化物因其资源丰富、低成本和高理论比容量等优点而被视为极具潜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中,钼基金属氧化物(钼氧化物和钼氧酸盐化合物)已被广泛证实具有较高的初始充放电比容量和较为稳定的循环性能。然而,低电位时金属氧化物材料不可逆转化反应带来的体积膨胀效应也导致了较大的容量衰减,使得材料的大规模应用受到限制。因此,选择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有可能是提升电化学性能的有效策略之一。基于此,本文以二氧化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氧化物因其资源丰富、低成本和高理论比容量等优点而被视为极具潜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中,钼基金属氧化物(钼氧化物和钼氧酸盐化合物)已被广泛证实具有较高的初始充放电比容量和较为稳定的循环性能。然而,低电位时金属氧化物材料不可逆转化反应带来的体积膨胀效应也导致了较大的容量衰减,使得材料的大规模应用受到限制。因此,选择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有可能是提升电化学性能的有效策略之一。基于此,本文以二氧化钼(MoO2)和钼酸锂(Li2MoO4)这两种材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复合改性。我们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储锂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以钼酸和五水合硝酸铋为原材料,以无水柠檬酸为螯合剂和碳源,经简单的溶胶-凝胶法和热还原过程后,制备了碳层上镶嵌纳米颗粒形貌的Bi/MoO2/C复合材料。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的循环和倍率性能明显优于Bi/C和MoO2/C材料。EIS、CV、GITT等测试结果证明了锂铋合金反应提高了材料中离子的迁移速度,同时碳层的支撑作用也抑制了体积膨胀,维持了循环的稳定性。2、以碳酸锂和三氧化钼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了 Li2MoO4,在此基础上添加碳纳米纤维(CNF)进行改性(分别记为LMO和LMO@CNF)。经形貌表征发现,LMO晶体趋向于六方体棒状,LMO@CNF的形貌为碳纤维缠绕着棒状,同时可见细小颗粒散布于CNF网络中。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LMO@CNF有高于LMO的初始库伦效率;电流密度为100 mA g-1时,从第二次循环起具有高达831 mAh g-1的可逆比容量。通过原位XRD、非原位球差TEM、非原位XPS等测试手段分析了LMO@CNF的储锂机理和反应机理,表明CNF导电支撑网络缓解了转化反应过程的应力膨胀,并连接孤立的LMO颗粒使其发挥更高的反应活性。LixMoyOz纳米非晶相中存在的可逆锂离子脱嵌过程使得LMO@CNF在长循环中维持高储锂容量。3、以NCM(LiNi0.83Co0.12Mn0.05O2)三元材料为正极,LMO@CNF为负极构筑了 NCM//LMO@CNF锂离子全电池体系,并研究了其电化学特性。结果表明,以正极比容量为基准,经容量匹配设计的锂离子全电池在200m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150圈后仍有149 mAh g-1的高比容量。本实验证实了 LMO@CNF用作全电池负极材料的可行性,为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实际生产应用提供了实验参考。
其他文献
在“双碳”的时代背景下,材料的轻量化和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铝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和耐蚀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结构材料的损坏形式绝大多数是疲劳损坏,占整体的70%左右,因此铝合金的疲劳性能关乎着产品使用安全性。为此,本文介绍了疲劳性能的特点及分类,综述了铝合金疲劳性能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及近年来研究的热门领域。
随着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不断下降,可再生能源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但是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使其转化的电力存在并网困难的问题。因此,如何消纳可再生电能已成为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可再生电能驱动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小分子转化为燃料和增值的以化学动力驱动的可再生电能(如锌-空气电池),将太阳能和风能转化为化学能,这不仅消纳可再生电能,还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同时
数字微镜器件(DMD)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数字光刻、旋转体3D显示等领域的高性能空间光调制器(SLM),且不同的应用场景对DMD的性能需求有所不同。在数字光刻应用中,3D光刻要求DMD显示灰度图像,扫描光刻要求DMD能够滚动显示大尺寸灰度图像,但现有方法无法很好地完成大尺寸灰度图像数据的传输与存储。为实现灰度图像滚动显示需要对图像进行分割拆分与位平面拆分,影响系统效率。旋转体3D显示要求DMD以非常
随着无线传感网的快速发展,对于构成该网络的无线传感节点的供电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供电方式是使用蓄电池等设备进行供电,但是需要人力维护以及更换,增加成本的同时还会带来环境污染。利用压电能量采集器将环境中的振动能转换为电能是解决无线传感节点自供电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压电能量采集器的输出为交流电,不可直接为负载供电,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电能捕获与管理电路。本文在分析了不同类型压电能量采集器输出特性的基础
高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青年的主阵地,是为党和国家提供青年力量的源泉所在。新时代,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要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当代高校的重要责任与重大使命进行,更是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各民族团结进步以及高校内外的师生的交流与融合的重要举措。基于这一目的与背景下,普通高校可综合考量于政治、社会、文化、个体等多个价值维度,明确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以广西高校为例论述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分析当前广西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强学校组织领导、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强化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化民族工作的理论研究、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等路径,以推动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离子迁移谱技术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现已成为痕量检测领域的主要方法之一。根据目标分子的性质,在电离过程中可能会形成正离子或负离子,而传统的离子迁移谱仪器只能工作在正极性或负极性的单一模式下,在单次分析的条件下只能对一种极性的离子给出检测结果,无法实现正负两种离子的同时分析。目前主要通过两种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分别是采用双离子检测器和极性切换的方式。后者相比于双离子检测器方法,能减小硬件设备的体积和成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作为万物互联的关键技术之一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且在包括无人超市智能管理、仓储物品智能管理等场景中得到应用。但对于堆叠式运动多物品的检测方面,由于标签灵敏度受到极化失配、环境失配等影响,标签漏读时有发生,影响了其应用的进一步推广。本文针对堆叠式运动无源RFID标签漏检率高的问题,通过建模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在探究极化损
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要求,是实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社会、家庭是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三大主体,在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凝聚其合力共同致力于筑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皮肤是保护人体免受外界伤害的第一道防线,因此极易受到外力损伤或微生物感染,形成皮肤创面,皮肤创面是皮肤及其深部组织连续性中断形成的裂口。利用皮肤创面图像进行创面分割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能够准确测量创面面积,辅助医生对创面诊断和治疗,因此皮肤创面图像分割具有重要的医学临床治疗意义。由于皮肤创面具有种类多、尺寸差异大、边界模糊的问题,因此实现对其自动分割具有较大挑战。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总结如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