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亚裔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华裔美国文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从李恩富的《我在中国的童年》,到埃迪丝·莫德·伊顿的《春香夫人》,再到金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和伍慧明的《骨》,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以及女性主义运动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华裔美国作家涌现出来,同时他们的作品也推动着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在这些作家中,汤亭亭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的文学创作为华裔美国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汤亭亭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视角包括:寻求文化以及性别身份、文化冲突、母女关系、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文类研究等等。她的处女作《女勇士》还被做为文化教材来加以研究。与众多学者所采用的宏观研究方法不同,本文力图从微观的角度来探讨汤亭亭的两部主要作品:《女勇士》和《中国佬》。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两类人物形象(“母亲”和“父亲”形象),本文探讨汤亭亭形象塑造的写作策略及其原因和目的。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是本文主要的理论依据。本文作者通过文本细读与相关理论结合的方法,试图拓宽对汤亭亭写作策略以及写作意图研究的范围。本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介绍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动态;简述了汤亭亭的作品及研究状况;提出了本文的理论框架,即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女勇士》和《中国佬》中“母亲”和“父亲”的形象塑造及其特征:神话传说和故事的混合、模糊和矛盾、同一故事的不同叙述。这一部分还讨论了这些写作策略在其他形象塑造中的运用。第三部分探讨这些策略使用的根源及其目的。作者之所以运用这些写作策略来塑造人物形象,与她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同时,她的写作目的是言说自我,包括寻求和言说以她的父母为代表的第一代美国华裔以及以她为代表的第二代华裔的文化和性别身份。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通过分析汤亭亭塑造人物时使用的写作策略,结合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可以发现汤亭亭在塑造人物中刻意运用模糊、多样,甚至是矛盾的方式,解构了东方话语中的华裔的滞定形象,以及华裔身份的单一性和统一性,并努力通过将中国文化融入写作的策略来达到塑造独特的华裔美国人身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