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中国钢铁产业政策研究

来源 :北京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w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铁产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钢铁产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自建国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建国初期的钢产量区区15.8万吨,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这与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历史变化的过程中及时对钢铁产业进行宏观调控与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是密不可分的。钢铁产业政策对钢铁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全文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钢铁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中国钢铁产业政策演变的特点及原因分析和国际经验与借鉴。试图通过研究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和中国钢铁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分析中国钢铁产业政策演变的特点和原因,并从国外成功经验得到启示,试图对完善中国钢铁产业政策的发展提出调整的建议。   文章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中国钢铁产业自建国以来的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以前主要是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钢铁产业的发展是一种只追求数量的外延型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钢铁产业的发展也开始注重量与质的结合,钢铁产业持续快速地发展。   文章第二部分,着重描述了中国钢铁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将中国钢铁产业政策的发展过程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下加以考察,以国家总体的产业政策演变为主线来描述中国钢铁产业政策自建国到如今的演变过程。本文力求脉络清晰地梳理每个阶段的产业政策,分析其对钢铁产业的作用。   文章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中国钢铁产业政策演变的特点,进而分析其演变的原因。文章将中国钢铁产业政策演变的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从资源垄断到鼓励竞争;政策手段从单一行政性到综合运用;政策目标从“以钢为纲”到促进产业升级;布局重点从东北到分散再到沿海内地相结合。本文试图从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经济体制的变革,经济环境的改变和钢铁产业与其他主要产业发展的关系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钢铁产业政策演变的原因。   文章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西欧、日本、韩国、俄罗斯、巴西、印度主要产钢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成功经验,通过借鉴国外经验,从中受到启发,提出完善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建议。
其他文献
麦纳麦,现今巴林王国首都,是巴林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巴林最大的城市。麦纳麦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是巴林群岛最大的商业活动中心,现为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
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的衰败更加暴露无遗。为了挽救生存危机并报复日本,清政府企图利用俄国策动三国干涉还辽的时机,实施联俄拒日。清政府这一外交意图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