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子宫动脉及其各分支起源、走行、分型及分布等解剖学特点的研究,为临床上经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提供解剖学基础;探讨经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最佳栓塞终点。材料与方法:1.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女性盆腔标本12例。新鲜成年女性盆腔标本6例。南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30例症状性子宫肌瘤经子宫动脉栓塞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资料。2.对防腐标本进行常规解剖,打开盆腔,顺腹主动脉向下分离出两侧髂总动脉,在骶髂关节处分离髂内动脉、髂外动脉,测量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长度及外径。循髂内动脉向下找到子宫动脉,暴露子宫动脉上行支,于子宫体两侧找到弓行动脉,观测弓形动脉的数目,在子宫角处寻找子宫动脉的宫底支、输卵管支及卵巢支,观察其走行,分型情况,测量子宫动脉、子宫动脉上行支、宫底支、输卵管支、卵巢支外径及子宫动脉与主干间的夹角。沿髂外动脉找到股动脉并测量其外径。3.新鲜标本经双侧髂总动脉灌注乳胶,24小时后进行解剖。对髂总动脉及其各分支的解剖观测同防腐标本;对子宫动脉-卵巢动脉吻合加以细致解剖,观察其对卵巢的血供情况。4.回顾性分析30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资料。结果:1.子宫动脉起源①主要起源髂内动脉的前干及分支,其中起自脐动脉17侧,占47.2%;与阴部内动脉、臀下动脉共干起自髂内动脉前干11侧,占30.6%;②直接起自髂内动脉主干8侧,占22.2%。2.子宫动脉与主干间的夹角子宫动脉与主干的夹角有三种情况,Ⅰ呈锐角22侧,占61.1%;Ⅱ呈直角9侧,占25.0%;Ⅲ呈钝角5侧,占13.9%。3.股动脉到子宫动脉起始处各血管的距离及其外径髂总动脉长度41.24±2.13mm(左侧)、40.06±2.08mm(右侧);髂外动脉长度106.84±2.97mm(左侧)、113.32±2.65mm(右侧);髂内动脉长度45.74±3.42mm(左侧)、46.62±3.77mm(右侧);股动脉外径左侧9.28±1.43mm(左侧)、9.44±1.26mm(右侧);髂总动脉外径12.68±2.35mm(左侧)、13.24±2.41mm(右侧);髂外动脉外径10.48±1.53mm(左侧)、10.24±1.37mm(右侧);髂内动脉外径8.82±0.87mm(左侧)、8.68±0.77mm(右侧);子宫动脉外径2.82±0.26mm(左侧)、2.86±0.33mm(右侧)。4.子宫动脉上行支分支在宫角处的类型及外径Ⅰ型上行支发出卵巢支位置较低,上行支继续上行约2cm分出输卵管支,主干末端转入宫角肌层成宫底支22侧,占61.1%;Ⅱ型输卵管支在卵巢支上分出,上行至输卵管下缘9侧,占25.0%;Ⅲ型分支位置较高,各分支几乎在同一处分出5侧,占13.9%。上行支外径2.64±0.54mm(左侧)、2.68±0.58mm(右侧);宫底支外径1.62±0.60mm(左侧)、1.78±0.66mm(右侧);输卵管支外径1.34±0.38mm(左侧)、1.36±0.46mm(右侧);卵巢支外径2.10±0.58mm(左侧)、2.22±0.63mm(右侧)。5.子宫动脉-卵巢动脉吻合类型①子宫动脉卵巢支直接与卵巢动脉互相移行19侧,占52.8%;②子宫动脉卵巢支与卵巢动脉发出分支后的主干互相吻合10侧,占27.8%;③子宫动脉卵巢支与卵巢动脉侧支互相吻合,卵巢动脉的主干进入卵巢上端7侧,占19.4%。6.子宫肌瘤血供类型及栓塞特点子宫肌瘤血供类型:一侧子宫动脉分支供血为主型17例,占56.7%;双侧子宫动脉分支均衡供血型9例,占30%;仅一侧子宫动脉分支供血型4例,占13.3%。术中插管部位与实际栓塞部位有一定的距离。结论:1.经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避免栓塞卵巢支及UA-OAa可减少对卵巢血供的影响。2.经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最佳栓塞终点为子宫肌瘤动脉起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