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于民间宗教的变迁形态分析,通过一个陕北自然村落村民生活的民族志书写,解读中国乡村社会的民间宗教变迁问题。本研究基于从宗教内部进行研究的视角,从个体所依托于其中的家庭、家族、社区三个层面的宗教生活着手,每一层面的宗教都从时间、空间、仪式、信仰、宗教权威与受众等六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当地村落民间宗教变迁形态与变迁轨迹,并结合地方社会结构特点分析变迁的原因,探究变迁的机制。在社会急剧变迁人口规模流动的背景下,黄土村这个位于四省交界县城南部山区的小村庄,展现的是如下一幅图景,当地变迁呈现出一种相对平缓的流动,一种有传承的变,变而不乱,变不离宗。以家庭为主导的“过事情”在形式上随社会变迁最大,但是在人生仪礼中所要表达的对家的责任与情感始终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以家族为主导的“祭先人”虽然在流动性愈加强烈的社会中有一些形式上的适应性调整,但是祭祖仪式中所强调的血缘关系以及对祖先的崇敬始终在族人心中占据重要位置;以社区为主导的“敬爷爷”随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而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与形式,但是以狂欢娱乐为主题的祀神仪式与庙会背后更为突显的依然是对人伦道德的坚守和对主体生命价值的彰显。通过田野工作和文献研究的结合,本研究认为:首先,当地村落民间宗教呈现出形神错位的变迁形态,变化的是其外在形式,但是最内核的宗教精神没有实质改变。其次,现代性与本土性之间的张力通过个体性与集体性的互动传导到宗教生活中,个体意识的发展推动了民间宗教的变迁,同时集体意识形成的地方规约又限定了变迁的边界,当地的民间宗教变迁机制表现为个体性力量与集体性力量的角力与协调。第三,从对宗教世俗化的理论反思来看,当地民间宗教变迁模式在符合文化叠合规律的同时,呈现出圣俗合一的根本特性。最后,在前文分析与论点的基础上,本文延伸性的讨论认为,宗教与社会是一种包含了平行与交叉等多重复杂互动的耦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