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石刻隶书形变研究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lm198505050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汉时期字体由篆书向隶书过渡,处于古今文字转变的重要时期。两汉石刻上承秦代,下启魏晋,四百余年的文字传承对于汉字与书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西汉初至东汉末,石刻由只言片石逐渐发展为具有一定形制、功用的丰碑巨制。一方面这是汉代石刻自身发展的趋势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汉代特殊的社会文化滋生了谀墓立碑之风。东汉中后期,统治者注重名节孝道,门生、故吏为其宗师、辟主刊石立碑,成为渴求利禄、赢取名声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从内容上来讲,两汉石刻功德碑占大多数。若从形制来看,又有一小部分摩崖、题字、刻石、石经等等,内容、形制不同,功用目的也不尽相同,因此呈现出不同的书刻风格。由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两汉石刻为后人追寻这种转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西汉刻石的篆隶杂糅、东汉早期隶书的稚朴率真,桓、灵之际隶书的完善、定型,充分展示了隶书由童年到青年、成年的发展变化过程。本文选取两汉时期的不同石刻,从笔画、形旁、结体、章法等几方面剖析由篆入隶以及隶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细节变化。笔画的书写性增强、形旁的组合性变化以及结体左舒右展、章法行紧字疏等是两汉石刻隶书逐渐发展完善的重要规律。两汉石刻隶书除了历时的发展演变之外,载体的差异变化是形成隶书不同风格面貌的又一因素。石刻隶书与同时期的简牍帛书、金文等相比,也可以发现彼此间的关联和影响,各自呈现出特有的书刻特征。本文把时间定位到两汉这一历史时期,取材对象锁定到汉代碑刻文字,试图从汉字与书法的双重角度对两汉石刻隶书的形体变化加以研究。在详尽分析汉碑字样的基础上,一方面探究汉碑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剖析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揭示体现汉隶特征的根本所在,以期对字体与书体的认识展示新的研究视角,同时对隶书的书写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脑血管痴呆患者共60例,作为痴呆组,其中轻度痴呆患者共19例,中度痴呆患者32例,重
目的研究何首乌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初步探讨血管性痴呆大鼠5-HT2A受体的表达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双侧颈总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应用,地学研究已经从定性研究向半定量定量化方向发展。地貌面破坏和变形的解析是研究新构造运动最基本和实用的方法之一。以地貌面为标志可以较好地
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方面,也是亚太地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双边关系之一。自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大趋势一直是坚持长期友好交往。但是近年来,特别是小泉内阁执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创新能力则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家层次上
在全球化大潮中,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强烈互动,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清楚地认识到,企业不仅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组织,也是区域社会的基本组织,更是一个可以直接贡献或破坏自己生存
目的叶酸是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参与DNA的甲基化过程,参与DNA、RNA、蛋白质等主要物质的合成,在细胞的代谢、分化和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近年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改善矽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5年2月我院职业病科矽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80例,根据是否给予综合
根据变性淀粉生产应用技术发展的需要,设计了一套干法双变性淀粉连续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原料预处理、一次变性反应、一次连续混合、一次干燥或冷却、二次变性反应、二次冷却、
橄榄油是用成熟的油橄榄鲜果直接冷压制取的油脂,未进行化学处理,天然养分未遭到破坏,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是一种极好的食用油,且具有一定的美容功效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