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症治疗的传统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提高治疗癌症的疗效,近年来,纳米药物载体用于负载药物及刺激响应药物释放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刺激响应释放包括pH、温度以及光等,而光热控制药物释放成为了最近研究的热点。光热治疗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癌症治疗中。光热治疗的关键是光热剂,光热剂是能够将光能转换成热能的一种材料,因此光热剂的开发成了研究光热治疗的重点。第一章:简单概括了药物递送系统、诱导药物释放的方式以及近红外光诱导光热剂治疗癌症的方法,并详细介绍了碳基纳米药物载体在癌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第二章:采用物理尖端超声的方法合成竹炭纳米粒子(BCNPs),以盐酸阿霉素(DOX)作为药物模型,在BCNPs表面上吸附抗癌药物阿霉素(DOX),然后将聚多巴胺采用物理吸附的方法吸附在BCNPs的外表上,形成纳米载药复合物。采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Zeta电位等方法对BCNPs以及BCNPs@PDA的形貌、结构、电位进行了表征。透射电镜表明BCNPs以及BCNPs@PDA的粒径分布尺寸分别在42±10nm和50±10nm左右,粒子形貌均一、形态良好,分散均匀,不粘连;红外光谱以及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证明PDA成功修饰到BCNPs表面上。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DOX浓度对载药性能的影响以及BCNPs对DOX的吸附的研究,结果表明BCNPs对DOX的负载符合Freundlich多层吸附模型。DOX体外释放结果分析表明在有近红外光时的药物释放量比没有近红外光时的药物释放量大。第三章: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将叶酸(FA)-壳聚糖(CS)复合物接枝到竹炭纳米粒子(BCNPs)表面,通过接枝叶酸(FA)-壳聚糖(CS)复合物,设计出一种BCNPs@CS-FA新型药物载体。多柔比星(DOX),一种常用的抗癌药物,可通过π-π堆积作用吸收到纳米复合材料中,并由近红外光(NIR)刺激后按需释放。采取透射电镜、红外光谱等方式对BCNPs以及BCNPs@CS-FA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由于在肺癌A549细胞中过表达叶酸受体,FA-CS层改善了靶向的细胞内递送性能。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细胞抑制是通过基于NIR的光热疗法和增强的药物释放共同调节的。将纳米载体的刺激响应与靶向叶酸相结合的策略将为化疗的按需和持续药物释放提供新的方向。第四章:叶酸与牛血清蛋白(FA-BSA)的聚合物通过酰胺反应合成,然后将此聚合物通过物理吸附的方法使其修饰在竹炭纳米材料的表面上。进一步采取采取透射电镜、红外光谱以及紫外可见光谱等方式对BCNPs以及BCNPs@CS-FA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药物载体成功合成,这为BCNPs@CS-FA进一步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五章:总结了BCNPs形成的药物运输体系对抗癌药物的负载行为,并对BCNPs表面的修饰以及BCNPs运用于癌症的治疗中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