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网络新闻跟帖中的对抗式解读这一现象。对抗式解读概念由英国文化研究学者霍尔提出,主要指受众完全明白媒介信息的字面和内涵意义,但是却用与之相反的方式进行解读。网络新闻跟帖中,网民的对抗式解读比比皆是,但却鲜有人研究。网民对抗式解读的表现方式是什么?这种对抗式解读的群体心理是怎样的?造成网民采取对抗式解读的因素有哪些?这是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论文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阐释网络新闻跟帖的功能以及其中存在的对抗式解读现象。第二章对网络新闻跟帖中的对抗式解读表现方式作了梳理,最为常见的即是网民质疑报道内容的直接对抗,还有相当一部分网民会采取艺术性的对抗方式,通过各种修辞、戏谑与恶搞等形式来解构媒介信息。此外,对媒介报道信息置之不理,也是一种无声的对抗,如不关注媒介塑造的一些典型人物或对官员的赞歌式报道。这几种对抗都是针对媒介信息本身。而网民抛弃原有新闻内容,完全颠覆传播意图,并重新解构议题则又是另一种对抗式解读的表现方式。第三章论述了网络新闻跟帖中对抗式解读的心理及成因,根据心理学及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网民采取对抗式解读的“群体逆反”心理、刻板印象心理、“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心理以及极端的宣泄心理等。而在这种心理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首先,互联网为网民的对抗式解读“赋权”,其次,随着网民参与意识的增强,长期被压制的情绪急于表达。社会转型期“重效率而轻公平”的无序式发展,加之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贪腐问题的大量存在,使得网民成为“惊弓之鸟”,对抗式解读官方信息成为常态。从文化层面上探寻,无论是网民对抗式解读的心理还是表现方式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以解构为乐趣的后现代文化的感染。最后,网民之所以采取对抗式解读,媒介自身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第四章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对抗式解读的疏导途径。网络新闻跟帖中的对抗式解读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因此它的疏导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疏导并非要化解对抗式解读,而是要使其朝向理性、建设性方向发展,这需要政府、媒介与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