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化转型期,当代作家北村将宗教一维引入中国文学,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细读北村的长篇小说,可以明显体会到不同思想主体的并存、众声喧哗的嘈杂。本文使用比较文学的阐发研究,借助俄国学者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基本理论工具,对北村转型后三部具有阶段性意义的长篇小说《施洗的河》、《玻璃》、《愤怒》的主人公话语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试图深入这位当代作家的文本世界中,发现其独具魅力的语言世界和思想世界。全文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概述北村的语言狂欢之路、巴赫金对话理论及理论实践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现状、方法及思路。第二部分第二章至第四章为全文主体部分。第二章是“思想的人”的存在性及社会表现分析。北村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是“思想的人”,他们富有自觉意识、思想强大,并且不可完成。“思想的人”不仅包括小说主人公还包括作者、叙述者和读者,他们是既是小说微型对话的参与者,又共同构成作品的大型对话。通过“思想的人”的塑造,小说呈现出社会中姿态各异的声音,营造出一幅众声喧哗的图景。第三章是“思想的人”的对话形式及存在原因分析。思想的碰撞、喧哗的图景是由“思想的人”丰富的对话形式决定的。“思想的人”以对话形式存在,之间是一种地位平等而又是相对自由的对话关系。“思想的人”的出现与多元文化的冲击、多样思潮的影响、先锋作家批判性精神的延续、作家与教徒双重身份的困扰及言说策略的需要有关。第四章在文化转型的时代特征下探讨“思想的人”的现实意义,及北村小说所呈现出的对话的未完成性分析。最后一部分“结语”,从中国转型期文化选择角度看“思想的人”的价值。北村长篇小说通过“思想的人”的塑造展现出我国转型期多种文化冲突碰撞的时代特征。本文倡导将文学现象放入文化中加以理解,有助于打开一条理解北村的新路径。借与北村的对话,与巴赫金的对话,有助于为思考中国当代文化现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