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中国人民银行为了维持人民币名义汇率的稳定和促使宏观经济平稳发展,不断在外汇市场和国内公开市场上进行外汇干预和冲销操作,从而导致了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流动性过剩等问题的不断显现。如何进行有效的冲销操作,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维持国民经济的内外均衡,成为货币当局、学术界等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章引言中,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外汇冲销操作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界定了冲销的概念,就冲销干预和非冲销干预进行了定义。接下来对近几年我国冲销操作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对一些其他国家外汇冲销干预经验进行了讨论。
第四章对我国外汇冲销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包括外汇冲销的成本测算和货币冲销有效性的实证检验。文章基于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和央行资产负债表,估计了中央银行的反应函数,使用2003-2008年央行国内国外资产、GDP、政府赤字等的月度数据,应用Eviews5.0软件,对各参数进行回归,讨论了央行实施冲销干预政策对货币政策、货币供给的影响。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从2003年到2008年这几年中央行部分地冲销了由外汇储备增加带来的被动的基础货币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货币供给的独立性。并对中央银行进行冲销操作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讨论。包括冲销干预操作的高成本,以及央行票据发行的规模和利率对国内货币市场利率等。并且从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方面分析了冲销效果有限的原因,同时原因也包括相关政策不协调,银行系统内过剩的流动性,存款准备金本身存在的缺陷。
第五章在综合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今后货币冲销政策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我国应该进一步改革结售汇制度,大力发展与完善国债市场,建立外汇平准基金,以及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等。
第六章是结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