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农冬麦1号”是目前唯一可在黑龙江省安全越冬的冬小麦品种,田间返青率大于85%。但其在生产中易受到极端天气影响,导致抵御严寒能力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以冬小麦“东农冬麦1号”为材料,探讨拌种剂对提高其抗寒力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低温,筛选拌种剂成分及成膜剂浓度,并采用正交设计L9(34),确定适宜配比,进行室外盆栽及大田试验,测定低温胁迫后麦苗的抗寒生理生化指标、返青率及生物学状态(与化工种衣剂“麦宝”进行对比),采用隶属函数及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适拌种剂(BZJ)配方。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室内试验,测定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状态及低温处理后抗氧化酶SOD、POD、CAT、APX的活性,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腐植酸、氨基酸、脱落酸、硫酸锌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适浓度分别是2mg/10ml、0.35mg/10ml、0.03μg/10ml、0.32mg/10ml;确定上述四种物质提高幼苗抗性的最适浓度分别是:2mg/10ml、0.175mg/10ml、0.03μg/10ml、0.04mg/10ml。2、通过测定成膜剂的干燥速度、成膜性、水溶性、粘接性、脱落率和拌种均匀度,确定成膜剂的拌种最适浓度为6g/L。3、通过室外盆栽试验,测定低温处理后冬小麦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淀粉和蔗糖含量,以及叶片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判值,得出各配比拌种剂提高冬小麦抗寒性的强弱顺序为:BZJ-2>BZJ-8>BZJ-7>BZJ-6>BZJ-9>BZJ-5>BZJ-4>CK-3>BZJ-1>CK-0,确定BZJ-2(0.025mg/L脱落酸、20 mg/L氨基酸、200 mg/L腐植酸、4.0 mg/L硫酸锌)综合效果最优。因子分析表明,低温处理54h后冬小麦叶片各指标的主成分因子特征值在第4个因子前剧烈下降,而后变化平缓,得出前4个主因子的累加方差贡献率达到93.13%,可以反映出11个抗寒指标原始特征参数的大部分信息,利用Warimaxrotaion分析可知,对因子1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叶绿素、光合速率及呼吸速率;对因子2起重要作用是淀粉、蔗糖、相对电导率;对因子3起重要作用是相对电导率;对因子4起重要作用是气孔导度。因此,“东农冬麦1号”抗寒性与光合作用、渗透调节物质及细胞透性有关,其抗寒性是上述多个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公因子相关分析可知,各因子相关系数较大,有较大的间接作用。4、通过田间试验,测定越冬期“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中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GSH、As A、内源脱落酸、GA、IAA、ZR含量及相对电导率、脱落酸/GA值、IAA/ZR值和抗氧化酶SOD、POD、CAT、APX、GR的活性,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判值,得出各配比拌种剂提高小麦抗寒性的强弱顺序为:BZJ-3>BZJ-4>BZJ-6>BZJ-2>BZJ-8>CK-1>BZJ-9>BZJ-1>BZJ-5>BZJ-7>CK-0,即BZJ-3(0.025mg/L脱落酸、40 mg/L氨基酸、400 mg/L腐植酸、8.0 mg/L硫酸锌)综合效果最优;因子分析表明,4℃、0℃、-10℃、-25℃各时期冬小麦主成分因子特征值在第6个或7个因子前剧烈下降,而后变化平缓,累加方差贡献率分别达到91.69%、93.886%、90.41%、94.19%,说明前6或7个主因子所包含的信息量可以反映出19个抗寒指标原始特征参数的大部分信息,利用Warimaxrotaion对各时期分析可知,对各因子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IAA/ZR、返青率、IAA、ZR、MDA、POD、As A等,可知“东农冬麦1号”抗寒性与内源激素、抗氧化酶和物质及细胞膜透性相关,是受多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内源激素在低温各时期都起重要作用,而抗氧化酶和物质在低温后期起作用。5、拌种剂显著提高冬小麦翌年的返青率及分蘖节数,返青率及分蘖节数大小的顺序分别是BZJ-3>CK-1>BZJ-4>BZJ-8>BZJ-6>BZJ-9=BZJ-1>BZJ-2>BZJ-5>BZJ-7>CK-0、BZJ-3>CK-1>BZJ-4>BZJ-6>BZJ-1>BZJ-8>BZJ-2=BZJ-9>BZJ-5>BZJ-7>CK-0。穗粒重大小的顺序依次是BZJ-2>BZJ-8>BZJ-1>BZJ-3>BZJ-4>BZJ-6>BZJ-5>CK-0>BZJ-7>BZJ-9。6、“东农冬麦1号”叶片抗寒相关性分析可知,综合评价指数与翌年返青率不相关而与穗粒重相关,光合作用指标与综合评价指数、叶绿素与光合作用指标、蔗糖和淀粉具有相关性;“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抗寒相关性分析可知,综合评价指数与IAA、ZR、IAA/ZR值及翌年返青率、IAA、IAA/ZR值与返青率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