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后期重要的选士制度,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隋唐到明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国家为完善科举制度与笼络科举士子,逐步创立了科举功名制度。科举功名制度的产生,既是士子政治、文化地位提高的结果,也是国家完善官僚政治的重大举措。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社会身份,科举功名不仅具有终身性的特征,而且让具有科举功名的士子,享有了一定的社会特权与威望。在国家政权对基层社会控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科举功名制度为维系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以身份赋予为研究视角,从身份的资本化出发,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明代科举功名终身化形成的原因、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科举功名终身化对明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论文首先引入社会学中的“身份”概念,论述了“身份”的诸多特征并重点分析了身份的资本化特征,即身份可以实现个体价值的增值,比如获得财富、提升威望、提高社会地位。其次,明代的科举功名是士子在具有严格的入学限制的学校和极低录取率的科举考试中获得的,主要包括生员、举人和进士三种功名。这种授予机制下的科举功名,具有自致性、终身性、资本性的特点。再次,在中国古代后期,统治者出于控制官僚的需要,让官僚队伍能够随时保持新鲜血液,就必须建立庞大而又稳定的官僚后备队伍。作为文化承担者的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政治与人生理想,与统治者进行了持久而又坚苦卓绝的斗争。明代科举功名制度最终成为满足双方需求的最佳产物。最后,明代科举功名制度,在保证国家意识形态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横向稳定与垂直方向的有效流通。科举功名的获得虽然可以让士子实现飞黄腾达的愿望,但是在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的双重筛选下,读书人最终沦落为皇帝的统治“工具”。而由科举功名制度催生的绅士阶层,不仅承担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更凭借他们在社会上极高的地位和威信,在享有特殊社会权利的前提下,成为统治者在民间的代理人,充当了政府与平民之间联系的重要角色,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